听闻孙策即将出征江东,沿途前来投奔的各路人马已经源源不断,直到他抵达历阳时,队伍规模已经膨胀到了五六千人之多。整个过程从出发到历阳,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加入,气氛愈加壮观。
为了避免任何后顾之忧,孙策决定提前安排好家中的事务。他特别通知吴郡的都尉朱治,将自己的母亲从曲阿迁至历阳,再转移至阜陵城的后方,以确保家族的安全(孙策的母亲原先在曲阿,而他决定将其先从曲阿迁往历阳,之后再转移到阜陵)。
与此同时,孙策的另一位重要支持者——朱治,开始浮出水面。朱治,字君理,原籍丹杨,是孙坚的旧部之一。朱治曾随孙坚征伐长沙、零陵、桂阳等地,打败了周朝、苏马等贼军,屡立战功,因此被孙坚表为行都尉。
在随孙坚参与洛阳大战时,朱治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大破董卓之后,他被任命为行督军校尉,负责指挥步骑兵部队。朱治的才干和忠诚深得孙坚的器重,甚至在孙坚去世后,他暂时投靠袁术,但很快便意识到袁术缺乏政治远见和治理能力,于是劝说孙策返回江东,自己也重新回到吴郡,担任都尉一职。
作为吴郡的都尉,朱治的主要任务是缉盗和维护地方治安,相当于现代的公安局长。尽管朱治并非出生于权贵之家,但他在吴郡为孙家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忠诚和能力使他成为孙家真正的中流砥柱。朱治与孙家的关系密切无间,尤其在孙策母亲搬迁时,他便派人迎接孙策母亲,并全力保护孙家成员的安全,享有孙家的深厚恩典。
朱治与孙家之间的深厚关系,不仅体现在他对孙家忠心耿耿,还在其他一些事例中得到体现:
1. 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正是朱治举荐为孝廉的。
2. 朱治的家族三代都掌握了吴国的重要军事权力,他的儿子朱然和孙子朱绩都担任过左大司马的高职。
一切准备就绪后,孙策率军成功渡江,目标直指江东。接下来的战斗可以说是如同破竹之势,曾经吴景难以攻克的长江防线,瞬间便土崩瓦解。刘繇任命的长江防线守将,如樊能、于麋等人,纷纷丢弃南岸的关键据点牛渚矶,四散溃逃。
孙策之所以能够顺利渡江并突破长江防线,并非仅仅依靠自身的战力。真正的关键人物是他多年的好友周瑜。巧合的是,孙策发动渡江战役之前,周瑜正好前往叔父周尚的府上探亲,周尚时任丹阳太守(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孙策抵达历阳后,便立即给周瑜写信告知自己的计划,周瑜收到信后,立刻率兵前往与孙策汇合。
周瑜虽然当时没有任何职务,但他能带领一支兵力,显然是得到了叔父周尚的支持,调遣了宛陵城的守军来助战。孙策看到周瑜带来的兵力,心中大喜,他明白庐江周氏的忠诚已经倾向于自己,而非袁术。
为何庐江周家会投向孙策,而非继续协助刘繇?有两种可能:
1. 周家所在的庐江郡已经被袁术占据。
2. 周家表面上投袁,但实际上更加看好孙策。
这也解释了为何袁术后来会将自己的从弟胤派往接替周尚的职务,而将周瑜召回寿春。周家的临阵倒戈,直接改变了战局的走向。
刘繇当时的所有重兵都集中在长江防线,以应对孙策可能的渡江进攻。谁料周瑜却从背后偷袭了牛渚矶,一旦牛渚矶失守,孙策的后勤线就将完全断裂。樊能和于麋原本在撤退,但他们也迅速调整计划,趁孙策攻打秣陵之际,回军打算重夺牛渚矶,试图重新控制这一渡江要地。
孙策见状,果断放弃了对秣陵的攻势,立即调头回援,成功击败了樊能等人,解除了牛渚矶的围困。随后,他立即转身再次向秣陵发起进攻,只待一举攻下秣陵,丹阳郡便可全数归孙策所有。
孙策的果敢和非凡的军事才略,证明了他有着“小霸王”的称号。他在渡江之后,所向披靡,几乎无人能够阻挡他的一往无前!
有朋友最近问我,为什么每次更新的字数都控制在5000到6000字之间,觉得有点短,实在是因为我们这种业余写作,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能够写出长篇大作。毕竟我们不是职业的小编,每次写这么长的文章,可能要花两三天的时间更新一篇,大家的期待我也是能理解的。以前我在追小说的时候,每次作者更新晚了,我也着急得不行,实在是理解大家的心情。
所以,我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虽然字数可能会稍微缩短一点,但每篇都会围绕一个小主题来写。希望大家能理解。当然,如果大家能够多多转发,帮助我们提升粉丝量和阅读量,也许将来能像那些大V一样接到广告,我们也能考虑把写作当做职业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