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35岁的常茂在广西龙州突发暴毙。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深感震惊与伤心,立即命礼部派员南下,将常茂的尸体安葬。然而,刚刚抵达龙州的礼部官员却接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常茂诈死”!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般,让朱元璋怒不可遏,他随即派遣杨文与韩观火速前往龙州查明真相。
三个月后,杨文呈上报告:“我们昼夜调查,未见常茂诈死的任何迹象,依照现有情况来看,他确实已经死了。”但根据《恭城县志》的记载,常茂的死并非真实,而是他通过精心策划的“诈死”成功逃脱了这一切,隐匿于桂林一带,生活安逸。而在当地偏远的一个村庄——常家村,流传着常茂及其后代的故事。这个秘密,竟然瞒过了朱元璋,直到多年后才被揭开。
那么,常茂为何要策马“诈死”?他和朱元璋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微妙关系?他是如何成功瞒过朱元璋的眼睛呢?
常茂的家族背景
常茂的故事,绕不开他的父亲——常遇春。常遇春来自安徽怀远,年轻时曾随刘聚啸一同在和州流窜,以打家劫舍为生。然而,刘聚胸无大志,常遇春对此并不认同。正因如此,常遇春与朱元璋结识,并很快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开路先锋,为朱元璋扫清了许多敌人,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曾称赞他:“百万大军勇敢先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对常遇春,朱元璋既有深厚的敬重,也有些许的“惧怕”。常遇春为人果敢、直率,他的个性并不拘小节,毫不顾及权威,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对他既欣赏又颇为忌惮。然而,常遇春过于好杀的本性,却让朱元璋心生不满,觉得他有时过于暴烈。
在这其中,徐达与常遇春截然不同。徐达不仅内敛沉稳,还能够避免与朱元璋发生正面冲突。常遇春的果敢让朱元璋时常感到不安,但他始终视常遇春为得力助手,直至常遇春病逝于柳木川,让朱元璋痛失良将。
朱元璋深知常遇春的英勇与忠诚,因此在洪武三年,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并特地为他年仅15岁的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与冯胜、李文忠等名将并列。朱元璋如此宠信常遇春,并非仅仅为了兑现承诺,早在开国之初,他就曾为常茂的未来做过深远的规划。
朱元璋与常茂的关系
常茂的姐姐常氏,恰巧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同日出生,朱元璋在二人年幼时便已为他们定下娃娃亲。随着大明建立,朱标被立为太子,而常遇春的女儿则成了太子妃,未来的皇后。这段亲戚关系,使常茂与朱元璋的关系更为紧密。为了巩固这一政治纽带,朱元璋不仅提拔常茂为郑国公,还给予了他多次立功的机会,意在让常茂成为太子身边的有力支持者。
然而,常茂并没有珍惜这些机会。身为高贵的郑国公,他不事武练、不求军事才干,生活奢靡、游手好闲。朱元璋多次给予他出征机会,希望他能有所建树,但无论是跟随汤和征伐蜀地,还是参与冯胜北伐,常茂始终未曾立下赫赫战功。相比之下,徐达的儿子徐辉祖、邓愈的儿子邓铭,甚至连李景隆都比常茂更为出色。常茂在大明后起之秀中,显得尤为平庸。
常茂的无能与失宠
1382年,朱元璋再次派常茂随沐英南征云南,期望他能借此机会立下功劳。然而,常茂的态度依旧高傲且懒散,屡屡屈居他人之下,逐渐积累了不满的情绪。常茂眼高于顶,却从未做出实际行动,导致他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
此时,北元太尉纳哈出在漠南露出踪迹,朱元璋亲自命冯胜领兵20万北征。作为冯胜的女婿,常茂自然不能缺席。但常茂的老毛病再次暴露,他认为自己是郑国公,爵位高于冯胜的其他部将,对冯胜过度重用傅友德等人产生了不满。冯胜对常茂的这种态度心生怨气,二人关系日益紧张。
最终,冯胜成功劝降了纳哈出,而常茂却在关键时刻拔剑与纳哈出发生冲突,直接破坏了和谈。冯胜因此极为愤怒,并在上报朱元璋的军情中,毫不留情地批评常茂。常茂并未善罢甘休,他开始揭发冯胜的种种不当行为,一时间,翁婿二人的争斗成为大明朝的笑柄。
诈死逃亡
1387年,朱元璋对冯胜的兵权进行了削除,而常茂的封爵也被取消,两人被召回南京,接受公开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冯胜被恢复了职务,而常茂则被流放至广西龙州,彻底失势。
然而,常茂在龙州并未安分守己。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他与当地土豪赵贴坚的妻子黄氏暗中勾结,并且公然挑战赵宗寿的权力。赵宗寿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兵变造反。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震怒不已,深感常茂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底线。在李善长案的余波未平之际,朱元璋再次下令召回常茂,准备对他进行审判。常茂心知此去必然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在回京途中,服毒自尽,年仅35岁。
常茂的死让朱元璋愤怒又伤心。尽管他心中有怨,始终未至于亲自动手,而是命礼部官员将常茂的遗体从龙州运回安葬。然而令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礼部官员到达龙州后,竟然得知常茂并未死去,而是通过诈死的手段成功逃脱。
常茂的“诈死”行为,使得他成为了大明的“叛徒”。朱元璋愤怒至极,但由于常茂的父亲常遇春的功绩,他只能将这一事件暂时压下。不久后,广西恭城县的常家村开始流传着常茂的后代与遗产,揭开了常茂隐秘生活的真相。他不仅通过诈死逃脱了朝廷的追责,还借此机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避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