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年底,开国大将黄克诚正式复出,担任了中央纪委书记,标志着中央纪委的工作逐步恢复。黄克诚在党和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尤其是老一辈革命军人以及一些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都对他充满信任与敬重。黄克诚上任后的第一项任务,便是为许多老干部们平反。这无疑是一项令人大快人心的好事,许多老干部等了多年,终于迎来了这一天。然而,令大家意外的是,并非所有人对平反结果感到满意,最为激动和不满的,竟是当年的少将张平凯。
那么,张平凯到底是谁?为何他会对平反结果不满?最终他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一揭晓。
一、爱写诗的军事将领
对于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尤其是看过一些影视剧的朋友们,常会注意到,我党许多开国将领都出身贫苦,且大多未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斗大的字不认几个,虽然在枪林弹雨中勇猛异常,但若让他们拿起笔写字,却往往摇头叹息。然而,张平凯却与他们大不相同。他不仅能打仗,还对文化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最喜欢“舞文弄墨”。
张平凯的家庭并不富裕,但还是努力供他读了一年多的小学。然而,由于家境困难,他最终不得不辍学,回家给地主放牛。可是,放牛的活显然并不适合他,在一次外出放牛时,他竟把牛弄丢了。由于害怕父母的责罚,他便离家投身革命。1927年,年仅十六岁的张平凯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老党员。随后,他跟随彭德怀参加了平江起义,担任了红五军的纵队分队长,按现代编制来说,相当于一名连长。
与其他红军战士不同,张平凯因为曾读过书,识字较多,常被视作“红军中的小秀才”。而且,张平凯并未满足于仅仅在战场上拼搏,战火纷飞之中,他始终坚持学习文化知识。他不仅能写文告,撰写宣传材料,还能够参与书写重要文件。在此期间,张平凯被送往红五军教导队学习,与甘渭汉、邱创成等人同班。毕业后,他被调至红三军团后方,担任留守处主任。短短几个月内,他便建立了五个战地医疗站,并修建了一个枪械修理所。
在红三军团进攻长沙期间,张平凯发挥了关键作用,与平江县委紧密配合,成功组织了10万民众组成的支前队,为战斗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在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对他进行了亲自嘉奖。在支前队工作期间,张平凯“舞文弄墨”的兴趣再度发挥,他为少先队员们创作了一首诗——《长寿少先队》,尽管这首诗并不工整,但却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依旧坚持文化学习的精神。
二、毛泽东亲自为他写社论
在中央苏区时期,张平凯参与了五次反围剿,前四次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下成功取得了胜利。然而,第五次反围剿却因失误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平凯一向直言不讳,面对这种局面,他毫不犹豫地写了一篇文章,强烈反对当时的军事策略,甚至建议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继续领导红军。可惜,当时的“左倾”领导人李德博古并未采纳张平凯的意见,还将其定性为“左倾”分子,并将其开除党籍,安排其到“上级干部队”担任政治协理员。
长征途中,张平凯因误食有毒野菜,导致腹泻和高烧,最终在途中掉队。幸好总政治部组织部长黄克诚及时赶到,将自己干粮袋里的獾子肉分给张平凯,救了他的命。恢复体力后,张平凯再次拿起笔,写下了一首《长征路上》的诗,尽管诗句并不工整,但其中透露出他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信念。这首诗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相比虽然有些差距,但两者传递的革命精神却异曲同工。
抗战爆发后,张平凯来到晋察冀军区,担任生产民运部长,负责组织游击队的大生产运动。在1945年1月28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他撰写的《晋察冀游击队生产运动》一文。毛泽东看到后非常高兴,因为这篇文章证明了即使在敌后的游击区,依然能够开展生产工作,改善给养供应。因此,他亲自为这篇文章写了社论,并在其中提到张平凯,称赞他的工作为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篇社论被收录进《毛泽东选集》,成为开国将领中的一项荣耀。
三、死不悔改的“笔耕者”
解放后,张平凯参与了抗美援朝,回国后曾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军区副政委等职务。尽管担任这些职务,他始终没有放下“舞文弄墨”的兴趣,依然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打油诗,还与作家黄伊合著了一部小说《旌旗在望》。
然而,张平凯依然保持着直言不讳的个性。1959年,他回到老家,看到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于是写信向中央反映这一问题。这一时期正值大跃进,许多地方都在“放卫星”上报产量,张平凯的上书无疑逆流而行。尽管他的上书最终得到了邓小平的关注,但由于此举过于直率,张平凯却在文革期间成为了“彭德怀线上的人”,被定性为“比彭德怀还彭德怀”的反革命分子。
因此,他被划入了“彭德怀线”,并在之后的二十六年里遭遇了撤职、开除党籍、关押等一系列不公待遇。张平凯最终被关押近二十年,期间他并未停止写作。尽管无法发表,也无法公开,他依然写下了长达20万字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与彭德怀的革命历程与友情。可惜,这些珍贵的文字最终被破坏,随着一场火灾付之一炬。
当黄克诚恢复工作后,组织开始对老干部进行平反,张平凯自然也被包括其中。当工作人员带着平反文件送到他手上时,张平凯愤怒地将文件撕毁,并表示:“关了我二十多年,居然就拿张纸想打发我?”工作人员无奈,只能回去向黄克诚报告。黄克诚理解张平凯的情绪,毕竟,其他老干部的平反虽然经历了十年的痛苦,而张平凯却整整受苦了二十年。于是,黄克诚特意在文件上加盖了自己的“狮子头”印章,并指示工作人员再次送去。果然,张平凯看到黄克诚的印章后,情绪平复,最终签字并向工作人员道歉。
这印章,正是当年抗战时期陈毅送给黄克诚的,象征着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黄克诚的这一举动,让张平凯重新拿起笔,继续撰写那些被火焚毁的记忆。他不畏病痛,最终完成了《忆彭大将军》一书,虽然因为肺癌他未能长久活着,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完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见证。
张平凯直至1990年,依然未停笔,继续为《彭德怀率师援朝》作书,访问了众多相关人物。然而,命运最终不公,张平凯在同年因病去世,享年80岁。他留下的那些作品,至今仍是研究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