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是明朝中期的重要官员,出生于新都,出身名门,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正德六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杨慎在殿试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到了正德十二年八月,武宗皇帝悄悄地微服私访,亲自前往居庸关及其他边塞地区巡视边防。对此,杨慎曾上疏劝谏,希望皇帝能注意安全与治国大事,但这些忠言并未得到采纳。不久,他感到深深失望,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了官职。
进入嘉靖年间,杨慎重新被召回朝廷,任命为纂修官,参与编纂《武宗实录》,同时担任经筵讲官,负责向嘉靖皇帝讲授经义。利用讲书的机会,杨慎常结合当下政局,向皇帝进行启发式教育。例如,曾针对一名名叫张锐的宦官因犯罪被判死刑但尚未执行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嘉靖皇帝后来打算破格赦免这几名宦官的死罪,杨慎便在经筵讲解《舜典》中强调:“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其含义是:圣人设立赎罪制度,只针对轻微过错,让民众能够自我悔改;而对于根本的元凶和大奸大恶,是绝无用赎金能免罪的。嘉靖皇帝听罢,颇为不悦,常常找借口停止听讲。
杨慎为人刚正不阿,无论面对皇帝还是当权的宦官,他都不愿低声下气、阿谀奉承。正因如此,他既得罪了皇帝,也结下了权贵的仇怨。虽然胸怀壮志,学识渊博,但却难以在朝中施展抱负。
在朝廷关于“大礼议”的争论中,杨廷和父子与众多大臣坚决反对嘉靖皇帝欲将兴献王追尊为皇考的计划。嘉靖三年三月,杨廷和辞官回乡,大礼议再度激化。不久,杨慎被召回任翰林学士。
同年六月,杨慎带领三十六位同僚上书《乞赐罢归疏》,集体请求辞官,不愿与张璁、桂萼等阿谀权贵的小人共事。此举激怒了嘉靖皇帝,皇帝大发雷霆,责骂他们并扣减了一部分俸禄。
仅仅一个月后,杨慎与学士丰熙等人再次上疏劝谏,但仍无济于事。随后,他们带领多位廷臣跪于左顺门外,恳切陈情。嘉靖皇帝怒不可遏,逮捕了为首的八人,关押于诏狱。杨慎悲愤难抑,当场痛哭抗议,声震朝堂。
皇帝更为恼怒,命令将这些人刑讯拷打。十天后,有传言称朝会结束后,杨慎、元正和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等人又在左顺门集结,跪地哭求。嘉靖皇帝再次下令杖刑这七人,杨慎几乎被活活打死,最终被贬谪充军,流放到云南永昌卫。
嘉靖五年,得知父亲杨廷和病重,杨慎迅速策马赶回。父亲见他回来,精神一振,病情也有所好转。回到永昌后,杨慎曾联同当地守军击败了一伙造反的贼寇。
嘉靖八年,杨廷和去世,杨慎前往巡抚欧阳重处请假,获准后回家为父亲守丧安葬,随后又返回永昌。从此,杨慎有时返回四川老家,有时留驻云南首府,有时驻守永昌卫,每到一处,都受到地方官员的尊敬和礼遇。
杨慎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自幼才华横溢的杨慎,十一岁便能写诗,十二岁时开始模仿创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名篇。他一生创作了约两千三百首诗,年轻时诗风多显浮华,经历“大礼议”风波、廷杖和流放蛮荒之地后,诗风转为沉郁感伤。
除了诗歌之外,杨慎还著有一百多种杂著,广为流传。纵观整个明代学者,他无疑是学识最为渊博、著作最多产的一位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