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一向以温文尔雅、脾气温和著称,尤其是在处理公务时,他总是保持冷静,几乎从不动怒。然而,1960年代的某一天,周总理却因一件事罕见地失去了耐心,这件事的起因便是接待外宾的安排。
那时,越南总理范文同来中国访问。虽然范文同已经不是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且和我国有着深厚的友谊,但这次的接待却因为一些安排上的疏忽而让周总理非常不满。尤其是在周总理得知越南总理被安排住进了较为简陋的三号楼后,他怒不可遏地说道:“不知轻重,让她搬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得从1966年6月说起,那时周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待了越南总理范文同。这并不是范文同第一次来中国,也可以说他早已是中国的老朋友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那时周总理工作繁忙,他将接待任务交给了礼宾司负责。然而,让周总理意外的是,正是因为没有亲自过问,才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见完范文同后,周总理随口询问了一句:“他住在哪里?”当听到“三号楼”时,周总理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厉声问道:“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时,礼宾司长心里一紧,赶紧解释:“外宾较多,钓鱼台的房间都已住满,三号楼也是刚腾出来的……”他话里的意思是,考虑到国内正在举行重要会议,外宾接待任务繁重,能够腾出一个房间给越南总理已经非常不易了。
然而,周总理显然并不认同这种解释。“那六号楼呢?”周总理继续询问。礼宾司长回答,六号楼正在接待巴基斯坦的议长。众所周知,巴基斯坦和中国有着长期友好的关系,且巴基斯坦先来后到,因此他无法让巴基斯坦的客人搬走。周总理听后稍作沉思,语气中带着一些责备,说道:“我们与越南也是友好的邻邦,何况越南在抗美斗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难道不该给他们安排更好的地方吗?”礼宾司长顿时愣住,显然意识到自己的处理不妥,语气变得有些含糊。
周总理马上察觉出事情有蹊跷,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终,礼宾司长低声说道:“江同志现在正住在八号楼,她说自己喜欢住那里,所以……” 这一句话几乎揭开了所有的谜团,原来江同志因为个人喜好住进了八号楼,因此礼宾司长顾忌到她的身份,不敢轻易去打扰。
周总理再次生气了:“你们遇到问题,为什么不向我报告?怎么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到大事?这不是犯糊涂吗?”礼宾司长低着头,明知自己处理不当,面对周总理的怒气,他一句话也不敢反驳。此时他深知,在国家大事面前,任何个人问题都应该被放到一边,不能因为照顾个人情感而做出不合时宜的决定。
经过一番训斥,周总理冷静下来,叮嘱道:“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报告给我。江同志的事情我会去处理,不合适的安排必须改变。从八号楼搬出去,今晚就让越南总理住进八号楼。”说完,周总理便亲自去找江同志沟通了。
周总理处理这件事完全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到越南总理到访,如何安排住处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无论两国关系如何,作为东道主,若把贵宾安排到狭小、拥挤的三号楼,不仅会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也有违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
更有意思的是,在准备将范文同调换到八号楼的过程中,礼宾司长才知道,范文同并没有对住三号楼表现出任何不满。当他被告知将住在三号楼时,范文同虽然没有表露任何情绪,但他那一瞬间的笑意却在得知住处后悄然消失。对于这个安排,他心里显然有所不满,但碍于两国深厚的关系,他并未表现出来。
不久后,周总理亲自与江同志沟通,解释当前需要接待外宾,八号楼必须腾出。江同志也非常理解,表示自己并不知晓外宾要来,并承诺马上搬离。与此同时,礼宾司长也去找范文同,解释说由于外宾较多,八号楼才刚刚腾出,将为他提供一个更为宽敞的住所。
范文同听到这个安排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迅速整理行李前往八号楼。当他进入新房间时,脸上也重新浮现出笑容。此时,礼宾司长才明白,原来范文同一直都希望住在八号楼,因为两年前他曾经在这里住过。
相比三号楼,八号楼显然要好得多,不仅空间更大,设施也更加完备。而且事后,范文同还专门向周总理表示了感谢。周总理的细心和智慧,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总理的外交手段一直为人称道。回想当时,中国刚刚建国,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中国抱有偏见,可以想象,周总理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遇到过不少刁难。然而,他总是能够巧妙应对,将所有棘手问题化解于无形。
就像有一次,美国记者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总理阁下,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抬头走路,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着头?”话音刚落,现场传来一阵不怀好意的笑声。周总理微微一笑,沉稳回答道:“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必须抬头,而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所以要低头。”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那位记者则沉默不语。
周总理凭借着幽默和智慧,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尊重,也为中国在国际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无论面对多么棘手的外交问题,他总能以巧妙的方式化解,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