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胜利的号角回荡在朝鲜大地的每个角落。中方派出了数批志愿军,留下来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肩负起战后恢复的重任。
五年后,志愿军收到了回国的命令,曾经协助朝鲜重建的战士们将分批返回祖国。听到这一消息,许多战士激动得热泪盈眶,恨不得立即飞回故乡,与家人团聚。
然而,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王兴复。随着与朝鲜人民交往的加深,王兴复结识了善良温柔的吴玉实,两人日夜相处,感情迅速升温,深深相爱。
但除了即将回国的难题外,他们还面临一个更大的障碍:我军严禁志愿军与朝鲜人结婚。这条规定让王兴复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与矛盾。
“这条法规针对的是志愿军,想结婚,除非……”王兴复的上级语重心长地暗示他。
面对无法两全其美的选择,王兴复将做出怎样的决定?
虽然王兴复没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但他在后方的工作同样重要繁重:他负责军队交通指挥、物资供应,以及接待各级领导和志愿军代表,任务繁杂且关键。
朝鲜当地居民经常与志愿军一道参与家园重建,他们带来地方特色美食,邀请志愿军品尝;也帮助运送物资和伤员。志愿军则在农忙时节协助收割,照顾村中的老弱病残。朝鲜人民把志愿军视为亲兄弟,是他们的恩人。
王兴复负责帮助的一个朝鲜家庭,原本是幸福的四口之家:一位母亲和两个儿子、一位女儿。尽管生活清贫,但充满欢声笑语。
然而,战争的突袭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两个儿子奔赴战场,双双牺牲,只剩下柔弱的女孩吴玉实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战后的朝鲜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个家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娇弱的少女,生活异常艰辛。王兴复的到来犹如一缕阳光,面对破败的房屋和杂草丛生的院子,他毅然承担起照料她们的责任。
长时间的相处让吴玉实对王兴复产生了特殊的敬仰。在她眼里,王兴复仿佛无所不能:他修补房屋,种植庄稼,收割麦子,还教她学汉语和识字,亲自照顾自己的母亲。她对他充满依赖。
年轻的王兴复也从心底喜欢着这个女孩。起初,他把她当作亲妹妹看待,但随着她年复一年地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他心中的感情悄然发生了变化,爱情的种子渐渐萌芽。
1958年,王兴复接到回国通知,然而他难掩内心的忧郁。吴玉实的母亲也十分喜欢王兴复,二人早已私定终身,但军队严格的规定不允许他们结合,这让他陷入两难。
“这条规定是针对志愿军的,你看……”上级经过反复思考,给出了唯一的解决办法——申请复员。
王兴复陷入了深深的挣扎。自二十岁起,他来到朝鲜从事艰苦的战后建设工作,正值壮年的他不愿轻易离开战斗岗位。思索再三,他决定先听听恋人的心意。
“如果我不走,你愿意嫁给我吗?”王兴复小心翼翼地问。
“愿意,如果你想留下,我一定嫁给你。”吴玉实脸红如霞,笑容温暖如朝阳。
王兴复不愿留下遗憾,他必须对这段感情负责。最终,他递交了复员申请。该申请需要经过朝鲜外务省、人事局等多个部门层层审批,历经辗转,才终于获得中朝双方的批准。
根据当时规定,所有在朝鲜结婚定居的华侨必须加入朝鲜国籍。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兴复不得不放弃中国国籍,转而成为朝鲜公民。1962年,他的结婚申请获得朝鲜当局正式批准,并盖上了“通过”印章。
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生活虽苦却充满温馨。家中井然有序,他们细心照料年迈的母亲,让她安享晚年。很快,幸福的家庭迎来了爱的结晶。
后来,王兴复成为一所华侨小学的校长,教授学生母语和汉字,讲述中国历史,教育孩子们永远不忘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这也是王兴复心中的牵挂,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渴望重新回到祖国。他告诉妻子,他一定要恢复中国国籍,回归故乡。叶落归根,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
面对丈夫的思乡之情,吴玉实温柔握住他的手,说:“我的母亲已走,我们在朝鲜生活多年,不如跟你回故乡生活吧。”听到这话,王兴复眼含热泪,紧紧拥抱了体贴的妻子。
然而,随着我国户籍制度逐渐完善,已加入他国国籍的华人再次申请国籍变更异常困难。吴玉实没有放弃,数次奔波政府部门,补办各种手续。
直到70年代末,他们再次向我国驻朝鲜大使馆递交了回国申请,最终获得批准,吴玉实也正式恢复了中国国籍。
1981年,离开祖国二十余年的老战士王兴复,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祖国怀抱。曾经的援朝英雄,如今已是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对媒体争相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两位老人依然低调淡然,回归平静生活。
当年,他意气风发,肩负国家重任,奋勇向前;国家安定后,他不负初心,潜心教书育人,忠于国家,深爱妻儿。
王兴复在家乡工作至六十岁退休,与妻子安享晚年。尽管经历千辛万苦,他展现了中国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两国土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也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间深厚而伟大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