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日本的影视剧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地方的确有所不同。走进日本人的卧室,最先映入眼帘的通常不是床,而是铺满整个房间的席子,这种席子铺设在地面上,形成一种简朴、整洁的睡眠空间。而到了晚上,日本人则会躺在这片席子上,睡得安稳。这个独特的现象令人好奇,为什么明明现代的床铺又软又舒适,日本人偏偏选择在地上睡觉呢?
其实,日本人睡地上的习惯源远流长,早在几百年前,这一文化便已根深蒂固。中世纪之前,日本的床铺就只是一张简单的席子,直接铺在地上,人们就可以在上面入睡。尽管这种睡法简单,但却不太舒适,特别是在日本这种湿气重的岛国。每逢阴雨天气,地面会显得格外潮湿,这让躺在席子上的人感到不适。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人尝试了改进措施,例如在席子下面加入稻草杆,这样可以有效隔绝潮湿,保持干燥。
在隋唐时期的中国,居住在地上的习惯也很流行,且席子通常较厚,既能保暖又能防潮。日本人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灵感,开始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模仿这种方式。由此,榻榻米的使用正式进入日本家庭。这些榻榻米通常由厚实的稻草编制而成,不仅适应湿润的气候,还能提供相对舒适的睡眠体验。它们的设计既可以吸收湿气,又能让睡眠空间保持凉爽。
不过,随着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间变得越来越紧张。即便家中有了榻榻米,客人又该如何安置呢?传统的做法是,在家里专门预留出一个地方放榻榻米,通常是房间的中央区域,用于存放物品或进行日常活动。进入13世纪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日本的普通人家开始面临更为严格的住房面积标准,于是许多家庭便开始将整个房子都做成榻榻米房间。这种设计使得全屋榻榻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富贵人家,几乎都是这种布局。然而,由于榻榻米的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常常无法负担,全家只能选择携带式榻榻米,尺寸更小、便于收纳,适合随身携带。
到了江户时期,随着新的规定出台,贵族和官员家庭才有资格将整个房屋都铺设榻榻米,而普通百姓则依旧只能选择较为简易的款式。不过,这些限制在后来的时代逐渐取消,越来越多的日本家庭开始采用全屋榻榻米的设计。可以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睡地上不仅成为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那为什么即便现代社会床铺普遍流行,日本人仍然倾向于睡地上呢?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外,空间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却极为密集,这直接导致了人均居住面积的匮乏。在日本乡村,房屋的空间相对宽敞,大家住得相对舒适,但一旦进入城市,居住条件就显得十分拥挤。大多数日本城市家庭的房间面积都不大,常常只有30多平方米。尤其是大家庭共居时,空间显得更加紧张。对于这些家庭来说,榻榻米的设计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榻榻米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收起,白天腾出的空间可以用来接待客人、吃饭或进行其他活动。
另外,榻榻米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能有效节省房间空间。在日本很多家庭中,几乎所有的房间都是榻榻米铺设的,进门必须脱鞋,晚上睡觉时,家庭成员会把褥子从柜子里拿出来铺在地上,简单舒适。醒来后,褥子一卷放回柜子里,白天又能腾出空地供活动使用。假如有朋友来访,主人会在房间中间摆上一个小桌子,几个人就可以围坐在榻榻米上聊天,气氛既轻松又亲切。平时一家人吃饭时,也常常围坐在榻榻米上用餐,这种做法在日本非常普遍。
尽管榻榻米设计有诸多优点,但卫生问题始终是其固有的缺陷。榻榻米表面是由草席编织而成,很多细小的缝隙容易积累尘土和污垢,因此,保持清洁是居住在榻榻米上的人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幸运的是,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保持家居清洁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打扫榻榻米时,通常都非常细致,尽量避免卫生死角。对于一些脚气或者汗脚问题的人来说,一般日本家庭也不会允许他们进入榻榻米房间,甚至连不干净的鞋子也会被拒之门外。
有趣的是,除了传统和空间限制外,日本人之所以偏爱睡地面,还可能和地震频繁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地处地震带,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为了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睡在地上的日本人可以更早地感知到震动的到来,因为他们与地面的接触更直接。而且,榻榻米房间通常没有过多的家具摆设,空旷的空间在地震发生时能让人迅速逃脱,减少被家具压伤的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日本人睡地上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但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紧张、居住习惯以及地震的频繁发生,都促成了这一独特的睡眠方式。而在现代,虽然更多的日本人开始习惯使用床铺,享受柔软的床垫和更高的床面,但榻榻米仍然在许多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