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关中,顾名思义,是指“四关”之中,即潼关、散关、武关、萧关。其位于今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身为大秦帝国一统天下之基,又被汉高祖赋予“天下长安”之名的关中究竟为何有此能耐,又为何在唐以后再无统一政权立都于此?今儿个,就与各位看官老爷唠唠这关中的兴衰。
关中地区的兴起源于周,在周之前,中国古代的王朝都城都是位于中原,即黄河中游地区,例如夏朝阳城和商朝的都城亳与殷,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内。文王灭崇(位于关中),于沣水西岸修建了丰京,将周的都城从岐周迁至丰;武王又在沣水东岸修筑了镐京,丰京作为宗庙之所,起着祭祀的作用,而镐京则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地方,二京合称丰镐,实为一体。周文王、周武王凭借对新都城的良好治理,为武王伐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杀,秦襄公因勤王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从而正式被封为诸侯,赐予岐山以西之地。后来,襄公之子文公将戎人赶出岐山,原来的岐周之民尽归文公所有,成为了吃苦耐劳、勇敢善战的老秦人的先祖。秦文公之后,又经过数代国君的筚路蓝缕,秦人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公元前677年,秦人迁都至雍城,拥有了关中大部分领土,实现了秦的崛起,成为西陲强国。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吞并了巴蜀之地,于是张仪对秦惠文王说:“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意思是说,秦国凭借沃野千里的关中八百里秦川和富庶的巴蜀之地,加上崤山和函谷关等雄关天险可以成大事。果不其然,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而汉高祖刘邦借蜀并秦,又一次统一了天下;汉景帝凭关中之险要、富饶平定了七国之乱。后世始知“得关中者得天下”。
直到隋朝,隋文帝依然在关中苦心经营,建都长安。李渊、李世民父子自太原起兵后,第一个迫切想要攻占的就是长安。其以长安为都,自北向南,又统一了天下。
可是,既然关中那么重要,为什么唐以后,再也没有哪个统一王朝立都长安了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代都城选择的一些必要条件:
1.国都必须拥有大量可控人口,并且拥有能够养育这些人口及潜在人口的土地和粮食产量。
2.国都必须拥有有利地形、便捷交通以确保足够安全,并能够以一都而制天下。
3.国都必须有足够的威望,以震慑天下,并且象征着正统地位。
那么有看官嘀咕了,从兴起部分的叙述看关中无论从安全、经济上,还是名望上都不存在问题啊?
可是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自秦汉至隋唐经过了近千年,无论如何关中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吧。
其实从隋朝开始,就可以看出关中力不从心的迹象了。君不见隋炀帝开凿隋朝大运河,其目的不只是民间流传的为了隋炀帝的私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将南方的米粮、赋税通过水路运到北方啊!
关中在秦汉到隋唐这千年时间里,饱经风霜。战乱、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人类对这片土地太过苛刻了,肥沃千里的八百里秦川已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唐朝时期,整个关中地区“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已然找不到可以采伐的森林了,以致于唐太宗在营建宫室时都要从外地运进木材。唐高宗、武则天更是直接迁都至洛阳。更何况南方经过了千年的改造,已显露出后世江南鱼米之乡的雏形。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其实都在南移。
唐末五代的战乱更使关中地区一度成了不毛之地,即使假以时日,亦难复原。关中地区就这样悄悄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下的只有后人无尽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