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仅是在讲述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一个将领如何从无名小卒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的艰难过程。一个成功的将军需要经历无数的战斗,积累丰厚的战功,才能获得出将入相的荣耀。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人,他凭借一场战斗就声名鹊起,成为了时代的英雄。
他就是汉朝的冠军侯——霍去病。霍去病一战成名,英勇无畏,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汉武帝的左膀右臂,堪称年少得志。然而,在一次出征中,汉武帝特地送了十车肉给他,却遭到了霍去病的冷遇,尽管这些肉是送给士兵享用的,霍去病却决定不让士兵食用,即使肉早已腐臭,也不分给士兵。这个行为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人对他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去病的做法被证明极具深意,甚至可以说是非凡的智慧。历史上,许多王侯将相往往并非死于沙场,而是死于帝王的猜忌和权力斗争之中。而霍去病却凭借高超的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避免了被皇帝打压的命运。
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父亲是卫少儿与霍仲儒的私生子。由于他的母亲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姨母,而他的舅舅又是大将军卫青,因此霍去病从小便深得汉武帝宠爱。传说霍去病的名字就是汉武帝亲自所赐。话说汉武帝曾因病卧床不起,但在听到霍去病的啼哭声时,竟奇迹般地痊愈。因此,汉武帝便为霍去病取了“去病”这一名字,寄托着他能治愈病痛、消除困境的美好愿望。自此,汉武帝便开始亲自培养霍去病,让他步入朝堂之路。
18年后,霍去病被任命为剽姚校尉,第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卫青安排他率领800精兵与匈奴军对抗。出奇不意,霍去病在首次统兵作战时便大获全胜,斩获匈奴首领二千二十八级,包括许多王侯将相,甚至连匈奴单于的祖父级人物若侯产也被他一剑封喉。凭借这场战斗的辉煌战果,霍去病一举声名鹊起,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接下来的岁月中,霍去病更是屡立战功,名声如日中天。元狩四年,霍去病与舅舅卫青分别带领五万骑兵,深入漠北,出征匈奴主力。这场战斗堪称霍去病一生的巅峰之作。霍去病亲自与匈奴左贤王展开激烈厮杀,最终俘虏了三名匈奴王公贵族,震慑了整个北方。最终,他率军一路追击至狼胥山,直至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边,最终迫使匈奴势力大幅削弱。在这场战斗之后,霍去病被封为大司马,逐渐取代了卫青的位置,成为汉武帝最为依赖的战将之一。
然而,在这个时候,霍去病的气焰有些过于张扬,开始显得有些傲气。与舅舅卫青的低调不同,霍去病更倾向于凭借自己的威望而与士兵保持距离。一次,汉武帝特地送给霍去病十车肉,用以犒赏他带领的士兵。但霍去病却将这些肉封存起来,直到肉变臭也没有分给士兵。此举令士兵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将霍去病与卫青作对比,认为卫青总是与士兵同甘共苦,而霍去病显得过于冷漠。
然而,当汉武帝得知此事时,他并没有因此责怪霍去病。相反,他在霍去病归来的时候,照旧予以丰厚的奖励。难道霍去病的做法真的是冷酷无情吗?事实上,这一切背后蕴含着深深的政治智慧。
首先,霍去病深知战争中的艰辛,士兵们时常饥肠辘辘,倘若把这些肉分给士兵,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其次,他从长远角度考虑,汉武帝送十车肉的举动并非单纯的犒赏,而是一次政治试探,旨在考察霍去病是否心怀权臣之志。如果霍去病将肉分给士兵,那么这将为汉武帝提供了对他进行打压的理由,而霍去病巧妙地选择了将肉封存起来,以此来向汉武帝表明自己不图权位,无意挑战皇权。
多年后,发生了震动朝廷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牵涉其中而自杀,皇后卫子夫也因此丧命,涉案人员众多,几乎波及到整个朝廷。曾经辉煌一时的卫青家族也遭遇了满门抄斩,九族被诛,曾经强大的卫氏家族瞬间灭绝。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霍去病的家族却安然无恙。这一切,都归功于霍去病早年的深思熟虑和高超手腕。他成功地避免了与权力斗争的漩涡,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霍去病临终时,竟将刘弗陵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霍光。由此可见,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早已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正是因为他深得汉武帝的宠信与信任,才得以避免了家族的灾难。这也印证了他当年精心设计的做法有多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