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发,历史上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被临时任命为“大总统”。然而,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他不仅成功登上总统宝座,还宣布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虽然名为总统,但实际上袁世凯的做法更像是“土皇帝”,这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感和反对。在众人愤怒的声音中,袁世凯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无法继续,于是在83天后放弃了皇帝的位子。1916年,袁世凯最终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深刻的遗憾——他未能领导中国摆脱困境。在临终时,袁世凯预言,只有三个人能够拯救中国,这三位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时至今日,袁世凯的预言未能成真,但这三个人在当时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力。首先是黎元洪,他是清朝倒台后民国初期的第一任副总统。随着袁世凯的倒台,黎元洪短暂地成为了第二任总统,被誉为“共和先行者”。然而,黎元洪的出身并不显赫,小时候家庭贫困,直到他搬到天津,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在天津,黎元洪深知求学机会的难得,因此十分刻苦,立志报效国家。通过努力,他考入了北洋水师,并在学习期间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西方思想。这时,李鸿章注意到了他,毕业后直接将他提拔为六品官。
辛亥革命前,黎元洪四处奔波,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人脉,掌握了湖北陆军和水师的指挥权。因此,当辛亥革命爆发后,黎元洪被选为湖北都督,随后成为民国的第一任副总统,迅速步入了权力的中心。袁世凯上台后,也极力拉拢黎元洪,将他封为“武义亲王”。然而,在袁世凯下台后,黎元洪接任了大总统的位置。遗憾的是,这一职务实则由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提名,成为一个傀儡,实际上没有什么实权。尽管黎元洪曾试图通过罢免段祺瑞的职务来增加自己的权力,但由于段祺瑞的势力过大,黎元洪最终不得不逃离。1928年,他在天津从事实业时突发脑溢血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位是徐世昌,他是袁世凯的得力助手,也是袁世凯亲自培养的人才。两人早在1871年便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当时徐世昌参加乡试时,袁世凯曾为他提供资助。在成为翰林后,徐世昌并未急于有所作为,而是开始与其他官员结交,并推荐袁世凯去担任新军的统领,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袁世凯的命运,也为徐世昌自己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徐世昌在翰林院工作多年,但始终没有实权,直到袁世凯将他引荐为参谋,才逐渐步入权力核心。
1906年,徐世昌被任命为东北三省的总督,他治理得当,成绩显著,朝廷遂封他为军机大臣。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和人脉关系,徐世昌获得了许多权贵的支持,并在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矛盾时发挥了调解作用。后来,随着黎元洪下台,冯国璋和段祺瑞因实力相当未能决定总统人选,而徐世昌凭借自身的“中立”姿态,顺利成为了大总统的最佳人选。然而,在1922年曹锟发起逼宫时,徐世昌由于缺乏实权而被迫下台,此后他隐退到天津,直至1939年去世。
最后是段祺瑞,他是北洋军阀中最为强大的人物之一,袁世凯十分看重他的军事能力,并认为他有能力拯救中国。段祺瑞于1865年出生于安徽庐州,早年就读于李鸿章创办的武备学堂,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李鸿章的青睐,并被派往德国深造。在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时,段祺瑞积极扩充军队,并成功镇压了义和团,这使得袁世凯对他感激不已,并将自己的义女许配给他。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合46名将领,威胁清帝退位,最终促使清朝宣统帝退位。尽管段祺瑞手握大权,但他并没有考虑过自己做皇帝的可能,因为这一举动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当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曾多次劝阻,但无果。最终,段祺瑞接受了北洋政府总理的职务,专注于治理国家。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领导皖系军队与直奉军交战,结果惨败,被迫辞去职务,曹锟成为总统。
1924年,冯玉祥夺取了曹锟的总统宝座,并邀请段祺瑞协助他执政。段祺瑞接受了邀请,但随着1926年冯玉祥被赶下台,段祺瑞也失去了自己的职位。此后,他完全淡出政治舞台,专心研究佛学,直到1937年去世。
这三位人物,都曾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都未能实现拯救中国的理想。回顾这三人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代表了北洋军阀的“帝国主义”作派,始终无法真正走进民众心中。随着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三人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无法获得广泛认可,而军阀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走向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