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后世论唐太宗之治,常有人评价其治国安邦之功,称他清除了隋朝的混乱,政绩堪比古代的商汤与周武王,治理风范几近周成王与周康王的治世。欧阳修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时表示,李世民不仅成功扫清了隋朝留下的动乱,还能够与商汤、周武王并驾齐驱,在政治治理上更是继承了周成王与周康王的盛世之治。
李世民虽然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在欧阳修的眼中,他的治国才华已经堪比那些历史上的开国帝王。贞观之治更是被欧阳修类比成了周康之治,极为推崇他对政务的精明治理和社会安定的成效。
《资治通鉴》对李世民的评价则更为崇高,司马光称李世民文武双全,其才能超越历代帝王,三代以来,未见有如此盛世的景象。
苏轼也曾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时指出,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宋太祖赵匡胤等伟大的皇帝,都是因为不嗜杀、不轻易杀害臣子,而能安稳天下。唐太宗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虚心接受臣子的直言劝谏,真正做到从谏如流,接纳不同声音,甚至近乎圣人。
明成祖朱棣在梁启超的评价中,因其雄才大略和刚毅之气,被与汉武帝、唐太宗相提并论,虽然他也承载着如唐太宗一样的时代重任,建立了初步的明朝盛世,但朱棣的时代与唐太宗相比,似乎在政治处理上更加严厉,甚至不乏失误。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提到,朱棣因好大喜功,过于追求扩张和显赫,导致了在外交上的失误,尤其是明朝对安南的征战,耗时长达20余年,耗费了大量的军力和资源,安南民众也因此反抗不断。此举使得明朝的外部局势错综复杂。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的评价则指出,朱棣治下的明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尤其是在刑罚过于严苛、宦官权力过大方面,成为导致明朝衰败的根源。
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几乎没有遭遇过如此的负面评价,他的历史声誉明显优于朱棣。尽管两人都曾通过篡位上台,然而唐太宗的声誉之高,主要有三个显著原因。
首先,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清算几乎没有波及无辜百姓,政变在一天内迅速平息。李世民在政治斗争中,除了处理掉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两位挑战者外,对他们的部下宽容大度,赦免了所有相关人员。而且,李世民通过宽容将原太子府的许多重要人才纳入麾下,日后成就了唐朝的盛世局面。相比之下,朱棣的靖难之役却打了三年,期间伤亡惨重,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无可比拟。朱棣甚至在胜利后,对建文朝遗臣进行大规模屠杀,许多曾经的臣子家族被满门抄斩,甚至连方孝孺这样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忠臣也未能幸免。这种极端的报复行为,使得朱棣在历史中的评价相对较差。
其次,李世民的开疆拓土成就非凡。他不仅打下了唐朝的半壁江山,而且亲征并拓展了边疆。北灭东突厥,西征吐谷浑,甚至亲自出征高句丽,都为唐朝建立了稳定的边境防线,并使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朱棣尽管有几次北伐蒙古和南征安南的行动,但大多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蒙古依旧强大,安南的征战更是历时长久,效果甚微。
最后,李世民的从谏如流之治,是他政治智慧的体现。魏征直言不讳,多次劝谏李世民,甚至冒犯皇帝,但李世民从不责怪,反而以宽容和包容的姿态接受。这样的君臣关系被后世称为治国理政的典范,成为历史上的美谈。而朱棣虽然也有治国之能,但其杀戮过多、专制过甚,且通过锦衣卫和东厂等机构进行严密的监视和控制,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此种手段的政治局面,让朱棣的名声蒙上阴影。
因此,李世民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声誉,还是在治国理政的方式上,都远胜于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