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方二战叙事,没有美国援助,中国必亡、苏联必亡,因此“美国援助拯救了中苏,决定二战胜利”。
所谓美援拯救论,笔者早已谈过,压根就是一个谎言,因为当时中国做梦都想得到美援,但一则美援很少、一则美援过不来,前期靠滇缅公路、中后期靠驼峰航线,这俩通道能运输多少物资,几百万军队每天消耗多少?况且,驼峰航线运输的物资中,中国只被分配到10%的份额。因此,所谓美援拯救论,真对不住3500万伤亡的军民,可谓不忠不仁不义不孝不智。
问题在于:美国援助拯救中国抗战论破产,那么美援对苏联的作用又将如何,是不是没有美援、苏联必亡?
1941年10月1日,英美苏签订《莫斯科议定书》,标志着三国开始联合反法西斯。当年10月,压力山大的英国,随即组织了首艘援苏船队,经北极航线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不过援助的物资并不多,英国这个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本身还需要向美国租借。
1941年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之后才有英美物资“援助”苏联。但很显然的一个道理是,11月7日之后美国需要物资准备、集中、运输,随后苏联需要调配分配、熟悉武器等,因此其中美援武器发挥作用至少要等到数个月之后。
因此,真正美援物资到达的时间,显然是在1942年之后,但1942年的美援存在三个情况:
首先,要不要试一试苏联的“成色”,看看苏联到底能不能打胜仗?如果苏联很拉胯,完全没有取胜希望,甚至有和德国媾和迹象,那么还有必要大规模援助吗?
其次,美国也需要动员,需要转向战时生产,初期也拿不出海量的物资(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参战,之后转向“战时”),此外还需要大量运输船只。
第三,德国潜艇的群狼战术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1942年7月PQ-17护航队就曾遭到重大损失。1942年,德军潜艇就击沉84艘北极航线货船。
总之,在1941年至1942年间,盟国对苏联物资输送量有限,上文谈的PQ-17护航队损失后一度完全停止对苏联的海上运输支援。最终,1941-1942年实际交付量仅占承诺的30%,占美国援苏总量的4%,大约价值4.5亿美元。
上文可见,1941-1942年苏联获得的美援并不多(美国货价格本比较高,且是战时,价格更比平时高很多),但在这一时期,苏德爆发两场关键战役。
首先是莫斯科保卫战,时间是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双方巅峰时投入500万兵力,苏联取得胜利,德国中央集团军伤亡50万,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这一战非常重要,是欧洲战场上首次对德军的重大战役胜利。
其次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是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双方投入500万兵力,苏联取得胜利,之后苏德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扭转,德军转入防御,苏军转入战略进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直言:“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这等于打断了我们在东线的脊梁骨。”
莫斯科保卫战结束是1942年1月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于1943年2月2日,从这一时间上看,在这两场关键战役中,当时苏联并未获得多少的美援物资,但苏联却取得了胜利。尤其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转入战略防御、苏联转入战略进攻,攻守易型了。
显然,英美援助对这两场战役有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靠苏联自身。其实,这两场战役规模高达数百万,斯大林格勒战役总规模500万,其中苏联300万,美援数量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只能有些促进作用,但谈不上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美援,苏联也不会亡国,只是伤亡略大一些,战役结束时间略长。因此,西方舆论说“没有美援,苏联亡国”的言论不可信,显然是别有用心。
美援真正大规模抵达苏联的时间是在1943年之后,由于1943年后开辟了多条线路,比如美援运输到海参崴、还有通过伊朗走廊运输等,于是1943-1945年9月运输了109亿美援物资。
但1943年之后,苏联已经处于战略反攻阶段,因此说美援物资对苏联反攻阶段打败德军具有重要作用是可以的,但依然不是决定性的。
之所以说“重要”、而非“决定”,原因有二:
其一苏联是个大国,人口高达1.8亿左右,军队数量高达1250万左右,光靠海运美援物资能满足苏联如此庞大的需求,把美国累死也做不到?
其二战时苏联生产的陆战武器,占全球34.1%、美国30.3%,10.5万辆坦克,16.3万架飞机,粮食总产量大约5亿吨(美援428万吨粮食,不到苏联自产的1%),因此苏联的自力更生才是关键。
最后,所谓美援决定论,其实只要正常理性之人,估计都不会相信,因为还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即如果苏联全靠美援打仗,那么战后如何能与美国争霸,如何能让西方瑟瑟发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不是暗戳戳的说美国是“草台班子”,从另一个角度贬低美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