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时代的注脚,不同时期的创作往往藏着社会百态。唐代,诗韵悠长,辞赋同样出彩。在唐赋的天地里,不仅涵盖了田园生活的悠然与惬意,也包含农民困状的悲戚与无奈。
这些作品是赋家们对农村的深刻洞察,不仅有对山水田园的热爱,更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让我们一同走进唐赋,探寻唐代农村的真实模样。
田园生活
汉末魏晋以降,赋家渐渐远离庙堂寄身田园,越来越主动自觉地亲近农村。张衡《归田赋》、张华《归田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谢灵运《山居赋》、谢朓的《思归赋》、沈约的《郊居赋》等都歌咏农村自然景物和朴素充实的田园生活。
唐代反映田园生活的辞赋不少,它们笼括了农村自然风光和农业生活生产,很难具体类分,但这些辞赋的发生地均是在农村,寄托着赋家某种特定的情感,这是农事书写的又一维度。唐代书写田园生活的辞赋主要有王绩《游北山赋》、崔湜《野燎赋》等11赋。
王绩《游北山赋》是赋家感慨物是人非,面对家世不幸,皈依田园隐居自适而作。赋家描绘自己在山中采药食野馔,同时也会进行耕作,他身前负锸,腰后背镰,在北山垦辟藋畦一两,以建造茅斋数四,每天过着食野餐和园蔬的日子。
赋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体式为俳,语句随势变异,错落有致,真切自然道出田园之乐。
柳宗元《囚山赋》《牛赋》、刘禹锡《楚望赋》皆是贬谪南地寓湘期间作。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被贬谪外放长达数十年,长期的谪居使得他们对当地农事风土等十分熟悉。
柳宗元《囚山赋》就是贬官永州时作,赋文极言永州群山险怪的地势,南方多丘陵,作者详绘永州山地之态,万山环绕,如夫涛涌,或回环,或接合,或上仰,或下伏,山势向上旁出,向下坼裂,好不容易山势下倾,渐趋平顺,却没有一亩之宽坦,渐而又升高弄险。
这样的山地地形导致农民可利用的耕地很少,农夫在高山耕作,就像是“侧耕”,因此赋家不免叹息永州百姓“侧耕危获”,艰苦增劳。柳宗元的《牛赋》赞咏耕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赋文首句就诘问“若知牛乎?”可见柳宗元从懂牛、爱牛、惜牛的角度创作此赋,他鞭挞“不耕不驾”“善识门户”的羸驴等,虽是讽刺小赋,但也可以看出永州地区牛耕情况。
这些耕牛“抵触隆曦”,能够“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并且“陷泥蹶块,常在草野”没有被圈养,非常辛劳。刘禹锡《楚望赋》在写武陵民风民俗时,也谈及当地农业现状,当地农民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焚山开田,并且灼龟占卜,等候雨泽。
山里人借由烧山而产生的草木灰以及降水,给种子萌发提供足够适宜的条件,故而作者言“熏歇雨濡,颖垂林颠”。
与此同时,刘禹锡还关注到朗州淘金业,淘金人“淘汰瀺灂”、“流注濻沱”,千淘万漉的劳动所得却被富贵之家装饰华屋,赋家具言朗州此地农夫耕耘忧闷不堪,末作也不易,百姓手足生茧仍自陷于贫穷,寄予当地民众无限同情。
农民困状
中晚唐政局扰攘,民生多艰。前述的柳宗元、刘禹锡的辞赋中就寄予对当地农民现状的关注,逮及晚唐末代,“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赋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晚唐赋家的辞赋创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他们对现实的抨击更为激烈,他们关注到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繁重的赋税以及农民群体命运。反映农民困状的辞赋主要有皮日休《忧赋》、王棨《江南春赋》等6赋。
陆龟蒙在其《田舍赋》里描绘了苏州地区农舍的真实状况,江南地区的农舍以菰蒋覆顶,籧篨为门,用细枝竹苇等制成简易篱墙,随意挖个小方洞附上稀疏的窗格,其中屋檐卑欹弯曲,大门逼仄狭窄,屋顶如蜗旋,墙壁如龟裂。
穿风透阳,紧邻牛楼鸡舍,嘈杂不安。乡村隐逸生活本来是悠游闲适的,没想到农夫农舍简陋破败如同囚居一般。赋家在赋文末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是“使农工之洎民,弃其守而趋仕”、“加以上多而下寡,不胜剥丧之苦”,归根结底还是官府剥削太重,人们借以趋仕弃守,更加加重了农村贫困现状。
王棨《江南春赋》、陆龟蒙《春寒赋》、徐寅《寒赋》均是立足于江南农人贫困现状疾呼而作。王棨《江南春赋》系六朝旧题,赋家因循旧格,敷写江南春景,地理环境及历史故实,但赋家并未沉耽于江南的烟丝醉软,而在卒章立意于农民现状,将农夫蚕妇和贵族王孙苦乐对比。
“兰桡锦缆以盈水,舞袖歌声而满楼。谁见其晓色东皋,处处农人之苦;夕阳南陌,家家蚕妇之愁”,深得辞赋曲终奏雅的讽喻之旨。
陆龟蒙《春寒赋》系仿宋玉《风赋》而成。赋文假托宋玉、楚襄王对话,借宋玉向襄王描述
春寒中人的种种情状,引出下层百姓“朝耕犊战,暮箔蚕僵。民病如此,君何勿伤”的生存现状,以达到劝谏目的。
同样,徐寅《寒赋》也是假托人物对答,通过安处王与凭虚侯的问对,将帝王身居广殿深宫“兽炭呀焰,狐袭御风”与“下民将欲冻死”的冰炭两重天处境进行了对比,其中,赋家将下民之寒分为战士之寒、农者之寒和儒者之寒三种。
农者之寒,是由于赋役所迫,不得不劳乎农事;陆龟蒙《春寒赋》所言农者早上耕地牛犊战栗,晚上喂蚕,蚕都冻僵。百姓在繁重的徭役之下,顾不上自身温饱,辛勤耕耘,而上位者狐裘衣锦,不恤民瘼,这正是晚唐民生实际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