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新四军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第五师的关键人物李先念,作为后来的国家主席,深受赞誉。李先念的助理任志斌也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在李先念遭遇危机时,任志斌多次为他解围。
任志斌是李先念的得力助手,且是唯一一位参加长征的青岛人。在中原突围时,他同样展现了卓越的作用。解放后,任志斌曾在青岛、安徽等地担任重要职务。然而,这位传奇人物却对一位素未谋面的同胞始终念念不忘。任志斌不仅多次委托他人为对方立传,还亲自撰写了序言,对这位人物的事迹如数家珍,显得十分熟悉。这种未曾见面的相知,令人深感好奇。
传记《何基沣将军》
对于任志斌为何如此执着,我们难以完全理解,毕竟他与何基沣从未见面。但任志斌曾表示:“何基沣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事迹值得为他立传。”那何基沣究竟是谁?他的传奇经历又是什么,让任志斌几十年来始终念念不忘?
1940年3月,一场表面上是训练,实际上却是阴谋的事件正在悄悄酝酿。何基沣此时被调任要职,受蒋介石的指令,前往重庆受训,并担任国民党将校军官训练团的中队长。然而,何基沣此行并非单纯的训练任务,而是蒋介石对其产生怀疑的结果。何基沣被指控为共产党地下交通员,而他前往重庆,实质上是为了受审。
此时,何基沣深知自己将面临的将不是普通的“接待”,而是秘密监视与多轮审问。蒋介石之所以对他产生怀疑,源于一个被抓捕的共产党地下交通员——项遒光。项投敌后供出了很多中共地下党员,其中包括了何基沣,指称他参与新四军的秘密资助工作。得知这一情报后,国民党立即以李宗仁的名义命令何基沣赴重庆受训。何基沣明白,这不仅是一次“受训”,而是一场生死未卜的考验。
何基沣抵达重庆后,便开始了他的脱困之路。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一直非常赏识他,把他视作自己的心腹。冯玉祥曾得知何基沣被关押的消息后,立刻打电话给参谋总长何应钦,询问情况。当何应钦矢口否认时,冯玉祥便毫不犹豫地表示,将何基沣放行。何基沣在随后的会面中与冯玉祥谈话愉快,冯玉祥也表示,如果有任何困难,可以随时找他帮忙。
会见冯玉祥后,何基沣并未放松警惕,接着又前往菜园坝与肖振瀛见面。肖振瀛是重庆的大同银行董事长,在当地军政界也有一定的话语权。虽然两人过去因为政见不同而疏远,但何基沣坦诚告知了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肖振瀛深感同情,立即答应会联系何应钦帮忙解决。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人脉和关系并不足以完全解除何基沣的危机。国民党显然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疑似共产党的人。何基沣能否安全脱身,更多的依赖于他自身的智慧与胆略。
几天后,何基沣收到参加学习讨论会的通知,会议上汇集了一批国民党内的反共专家。他们首先对共产党展开攻击,接着将矛头指向了何基沣,指责他私自资助共产党将领李先念。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指控,何基沣早有准备。他毫不客气地反驳了这些指责,表达了自己对共产党的支持,认为两党应当联合抗敌。
然而,国民党的“学习讨论会”并未就此结束,局势逐渐对何基沣不利。正当他危在旦夕时,两个记者——《新民晚报》和《大公报》的记者及时赶到。由于国民党内部虽然反共,但对外却不能公然抹黑共产党,何基沣的名誉得以暂时保全。
但即便如此,何基沣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困境。随着军官们的“受训”期结束,他的情况却再次被拖延,困在重庆已半年有余。此时,何基沣的师长职务被冯治安的心腹所取代,新的指令将他继续留在重庆。
然而,何基沣并未放弃,他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脱身机会。经过多次努力,最终肖振瀛联系到何应钦的秘书,提出了放行何基沣的请求。在经过一番周折后,何基沣终于得以脱离困境。
回到重庆后,何基沣接受了蒋介石的亲自“送行”。蒋介石亲自为他佩戴了“中正剑”,并在宴席上表示他对何基沣的信任。然而,何基沣此行虽然“结业”,但也暗藏着更多的计划。他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在随后的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基沣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智慧与胆略,也反映了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选择与决策。在此之后,何基沣继续投身抗日与革命事业,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将领,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他的英名和精神,依然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作为革命历史中的一个永恒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