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轻敲了一下虚掩的门,亲热地喊了一声“主任”,便轻盈地步入了陈主任的办公室。
小高回来啦?家里都还好吧 ! 你爸妈身体都好!主任连声问道。
回来了,家里一切都好 ,爸妈也都好, 谢谢陈主任。
小高将手里提着的纸袋子放在桌上。主任,这次放假回家也没啥好东西给您带,这是我老家的特产茶叶,请您尝尝鲜。
在主任连声道谢后。小高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又给同科室工作的赵姐、李哥和王哥分发起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茶叶。
一杯一杯泡上小高带回的茶叶,整个办公室顿时便弥漫在袅袅的茶的清香之中。
小高是豫南信阳一个偏远山村出来的大学生,三年前,他大学毕业后来到豫北这座城市上班的时候,只要自己介绍,或别人问起老家的时候,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你们那里的茶叶很不错!
每当大家说起小高家乡的茶叶时。小高就像受了感染。感觉少了很多来自穷乡僻壤的自卑,而增添了好多的荣耀。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小高上班后的第一个节假日回来。便带一些家乡最好的茶叶。
明前茶可是家乡茶叶中的极品。且不说繁琐的几十道工艺,采摘鲜茶就是一项极其劳人的活计。俗称跑山尖。
小高的母亲听说儿子回来要带些家乡最好的茶叶给领导和同事。就安顿好几年前上山摔伤腿的老伴,上了附近山上的茶场打工。在山上干了半个多月。母亲终于从茶厂老板那里换回了几斤多最好的茶叶,同时也换回来了小高在单位的人气和脸面。
小高从家乡带来的茶叶确实很正宗也很地道。不仅受到本科室人员的喜欢,也让单位其他科室垂涎,时不时地有楼上或楼下科室人员,端着个空杯来借茶喝水。既然是来蹭茶喝水的,当然也免不了要对茶叶给出一些好像很专业有见地的褒奖和赞许。
后来听说,局长还到陈主任那讨要过茶叶呢,并夸赞:清纯鲜香,正宗的好茶。办公室柜里堆放的那些包装精美的礼品茶叶,好像都成了垃圾一般。
局长都夸小高家乡的茶叶好了,整个局机关都说好像都弥漫着茶的传说。
局长交代陈主任,这次清明放假,告诉小高也给我捎带些、他们那里的茶叶的确很好。就这样整个局机关。不熟悉的楼上楼下纷纷托跟小高熟悉的人打招呼捎茶叶。认识的人也都说。小高这次回家再给捎点你们那里的茶叶呗。
小高犯难了。连续三年从家捎茶叶。都是提前告诉母亲,母亲撇下残疾的父亲,去茶厂采茶打工,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换成了茶叶。去年父亲的腿疾严重了,母亲还有哮喘,再也不能上山了,小高就用自己3000多元的工资,在茶场老板那买了三斤茶叶。
与小高一同进单位的小王看出了端倪,就很自然地说:高哥。捎这么多茶叶,也不是你自己生产的,为了大家喝上好茶,你就按茶场价格捎给大家就行了。
小高若有所悟。是呀。大家都那么喜欢自己家乡的茶叶。自己也确实负担不起。就按小王的提议办。
小高给家乡茶场的老板打去了电话。表达了自己工作单位领导同事对家乡茶叶的中肯和好评。并要求以最好的茶叶最优惠的价格,帮同事和领导带些。
很快,茶场老板回复了微信。将不同档次和规格的价格表发给了小高。
小高也随即将茶场老板发来的茶叶价格表发在了微信朋友圈,并对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家乡的茶叶给予的赞美和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于是,便断断续续地收到回音:
同事赵姐微信:谢谢你小高,我最近要减肥改喝普洱啦。就不麻烦代购了。
李哥微信:谢谢,我最近睡眠不好。医生嘱咐,不让喝茶了。
王哥微信:老弟这么远的路程,怪麻烦的,就别捎了。
陈主任:我这还有好多茶叶呢,不要再捎带了……
看到大家回复的微信,小高心里虽然很不是滋味,但又松了口气: 今后再也不用为茶叶的事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