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自己最喜爱的江苏书法家,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省直书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黄正明先生沉吟片刻后,选择了文徵明,“从苏州博物馆那株著名的‘文藤’,到我在课堂上讲授他的艺术人生,文徵明始终让我怀有深深的欣赏与敬意。”
他说:
文徵明与苏东坡先生相似,都拥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湛的艺术情趣。令我尤为触动的是,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亲见文徵明八十四岁时所写的一幅蝇头小楷——每个字仅如指甲盖般大小。在万里之外的异国突然面对如此精微而又庄重的作品,落款处清晰写着“文徵明八十有四”,那一刻,我深受震撼。
文徵明兼善书法与绘画,山水、人物无一不工,楷、行、草诸体皆能,是我心中真正的书法楷模,甚至可谓一位“圣人”。我尤其敬仰他晚年所作的小楷和文雅工致的浅绛山水,这些作品完整传递出一位文人的修养与心境,含蓄而从容,是学问与性情的自然流露。
另一方面,文徵明也非常懂得生活。如今苏博的“文藤”成为众人追捧的网红,每个人都渴望折一枝带回家,让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这藤蔓如同书法的笔意延绵,花朵则象征文化的繁荣。
更值得我们效仿的是文徵明的长寿。他高寿的人生,无疑得益于书画、文学与艺术的滋养。记得苏博举办“衡山仰止”特展时,我曾两次前往观展,尤其在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展品前驻足良久——文徵明九十岁那年的一个冬日,阳光暖和,他正为友人创作长卷,却就这样伏案与世长辞。
许多艺术家所向往的,正是如此无疾而终的离去:安然、愉悦,直至最后一刻仍沉浸在书写的宁静中。他倒在毕生热爱的艺术里,身体虽衰,精神却依旧丰盈。文徵明以他的生命方式告诉我们:卓越的艺术不仅滋养心灵,也塑造健康的人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沈昭
视频|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