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发酵”二字随处可见。我们称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叫“发酵”,酿造葡萄酒、制作泡菜、食醋、馒头的过程也都被称为“发酵”。而在茶叶领域,“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这些术语更是成为了茶叶分类的重要依据。但令人惊讶的是,茶叶所谓的“发酵”与酸奶等食品的发酵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过程上,更体现在本质机制上。
01 微生物的盛宴:真正发酵的本质
工业生产上定义的“发酵”被称为“工业发酵”: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比如啤酒酿造、味精生产等。食品发酵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这类真正的发酵过程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乳酸菌、酵母菌、曲霉等微生物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生长代谢,产生乳酸、酒精、有机酸等物质,从而改变食物的风味和质地。
02 茶叶“发酵”的真相:生物氧化而非微生物发酵
在中国茶叶的惯用语境中,“发酵”一词与微生物发酵全然不同。茶叶的所谓“发酵”实际上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更应被称为“生物氧化”过程。茶叶的“生物氧化”是细胞壁破损后,存在于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的一系列氧化过程。在茶叶细胞里,儿茶素类存在于细胞液中,而氧化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壁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制茶过程中需要揉捻茶叶——就是为了使细胞壁破损,让氧化酶与儿茶素接触进而发生氧化反应。
03 氧化程度:茶叶分类的科学依据
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茶叶被分为“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等不同类型。在红茶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很高,则被称为“全发酵”;乌龙茶中多酚类的氧化程度约一半左右,则被称为“半发酵”。
绿茶是不发酵茶,鲜叶采摘后会立刻通过“杀青”(高温炒、蒸等方式)破坏酶的活性,阻止多酚类物质氧化。因此绿茶能保留鲜叶的翠绿色泽,口感鲜爽、清甜。红茶是全发酵茶的代表,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后,让酶充分氧化,直到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大部分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
04 例外情况:普洱茶的真实发酵
在中国茶叶众多品类中,普洱茶确实是一个特例,尤其是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普洱茶熟茶的制作过程中,除酶促作用外,也有微生物的参与。经分离研究,主要的微生物有黑曲霉、米曲霉、棒曲霉、灰绿曲霉、根霉、乳酸菌及酵母菌等。普洱熟茶通过人工渥堆发酵技术,使茶叶在短时间内完成类似自然陈化的转化过程,形成独特的陈香和厚重口感。这一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
05 区分价值:理解茶叶品质形成机理
明确区分“微生物发酵”和“生物氧化”对于理解茶叶品质形成机理至关重要。这两种过程截然不同,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容易导致大家对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的误读。茶叶的生物氧化是茶叶内部酶促进的氧化过程,不需要微生物的参与,而酸奶等发酵食品则完全依靠微生物的作用。
茶叶“发酵”的真相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六大茶类的风味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绿茶保持自然本味,红茶实现完全转化。而普洱茶熟茶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茶,依靠黑曲霉、乳酸菌等微生物群落完成发酵,产生独特的陈香和醇厚口感。茶叶“发酵”是酶促生物氧化,酸奶发酵是微生物作用,二者虽同名却异质。
文来源网络资源整理,
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