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架构与核心价值呈现
《文逾九章:吴文俊》由数学史领域学者纪志刚与李文林联袂撰写,于 2024 年 12 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编辑学会精心组编的 “中国科技之魂” 丛书核心篇目,这部传记不仅入选 2024 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更凭借深厚的学术内涵与文学质感,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度人文社科类 “十佳好书”,成为兼具思想价值与传播价值的科普佳作。
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全景式铺展了吴文俊院士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图景:从江南水乡的幼年启蒙,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奠基;从负笈法国师从数学大师嘉当、在拓扑学领域崭露头角,到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科技建设;从深耕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到开创数学机械化新领域 —— 每一段人生历程都与时代背景深度交融,勾勒出一位科学家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轨迹。
作者以 “七章立传” 的结构精心谋篇,七篇章节标题既独立成意又浑然一体:“走在数学的大道上” 追溯其学术初心的萌芽,“巴黎的‘拓扑地震’” 聚焦其在国际数学界的突破性贡献,“归去来兮” 诠释其归国报国的赤子情怀,“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数学” 展现其发掘传统数学价值的远见,“迈向数学机械化” 记录其开辟新学科的艰辛与成就,“在‘丝路精神’的指引下” 呈现其推动中外数学交流的努力,“吴心归处是祖国” 则升华其一生的家国担当。这种结构设计,既清晰梳理了吴文俊的人生脉络,更以 “人生叙事” 呼应 “学术叙事”,让读者在了解其生平的同时,读懂其学术思想的演进逻辑。
书中对吴文俊三大核心贡献的阐释尤为深入:在拓扑学领域,他提出的 “吴示性类”“吴示嵌类” 理论,被国际数学界誉为 “拓扑学的地震”,彻底改变了该领域的研究格局;在中国古代数学研究中,他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以 “出入相补原理”“刘徽原理” 为核心,重新发掘《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典籍的科学价值,证明中国古代数学曾形成独立且先进的理论体系;在数学机械化领域,他提出的 “吴方法” 将几何定理证明转化为代数计算,为机器证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 如今被誉为 “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的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正是对其这一贡献的永久致敬。
二、文学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创新
传统科学家传记常陷入 “学术叙事枯燥化”“人物形象扁平化” 的困境,而《文逾九章:吴文俊》则以四重突破,实现了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有机统一。
(一)立体人物:打破 “科学圣人” 的刻板印象
作者始终遵循 “‘人’要鲜活、‘事’要生动、‘魂’要凝练” 的创作理念,拒绝将吴文俊塑造成 “不食人间烟火” 的科学符号。书中通过大量生活化细节,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 “立体吴文俊”:他是在拓扑学领域通宵演算的数学天才,也是会为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恩怨拍案叫好的 “书迷”;是 90 多岁仍坚持独自去咖啡馆思考问题的 “学术老者”,也是在泰国旅行时骑上大象鼻子开怀大笑的 “老顽童”;是对学生严苛要求的导师,也是会在春节给实验室助手包红包的 “暖心长辈”。这些细节褪去了 “科学大家” 的距离感,让读者看到 —— 伟大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二)叙事革新:用文学手法激活历史场景
为避免传记写作的 “流水账” 式枯燥,作者引入多种文学叙事技巧:序幕 “水乡寻梦” 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吴文俊的故乡 —— 乌篷船摇过青石板桥,粉墙黛瓦映着潺潺流水,阿婆茶楼里飘出的评弹声萦绕街巷,寥寥数笔便将读者带入 20 世纪初的江南语境,为人物成长铺垫了细腻的环境底色;书中大量还原了关键历史场景的对话与心理活动,如吴文俊在巴黎接到归国邀请时的彻夜思考、在 “文革” 期间偷偷保存研究手稿的坚持、晚年看到数学机械化成果应用于人工智能时的欣慰,这些描写让历史 “活” 了起来,让读者得以 “沉浸式” 感受科学家的抉择与坚守。
(三)语言诗性:让学术文本兼具美感与力量
全书的语言表达兼具精准性与文学性:书名 “文逾九章” 堪称神来之笔 —— 既嵌入吴文俊的 “文” 字,又关联中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逾” 字则暗含其成就超越传统、开创未来的深意,短短四字浓缩了人物与学科的双重内涵;章节标题如 “巴黎的‘拓扑地震’”,以 “地震” 比喻理论突破的震撼力,生动形象且极具记忆点;正文描写中,既有 “他的笔尖在稿纸上跳跃,如同在数学的星空中寻找坐标” 的诗意表达,也有 “数学机械化的本质,是让机器学会‘思考’几何” 的通俗阐释,实现了 “学术语言不晦涩,文学语言不空洞” 的平衡。
(四)文史互证:以大视野解读学术价值
作为数学史专家,作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吴文俊的学术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史坐标系中解读:在分析其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时,不仅阐释《九章算术》的算法体系,更关联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需求(如历法制定、工程计算),说明数学发展与时代需求的互动;在论述数学机械化时,既讲解 “吴方法” 的技术原理,又追溯从《周髀算经》的 “勾股定理” 到宋代 “增乘开方法” 的中国传统算法思想,证明其研究是对中国数学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甚至在描写吴文俊的生活习惯时,也会关联江南文化的 “精致与坚韧”,让人物形象与文化基因形成呼应。这种 “文史互证” 的写法,让传记超越了 “个人生平记录”,成为一部兼具学科史、文化史价值的著作。
三、传播影响与社会意义
一部优秀的传记,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引发当下的共鸣。《文逾九章:吴文俊》通过多元的传播形式与深刻的价值传递,在学界与公众间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首发活动:搭建学术与公众的对话平台
2025 年 8 月 13 日,《文逾九章:吴文俊》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活动以 “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学” 为主题,成为书展期间的 “学术热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科学史专家郭世荣等嘉宾齐聚现场,不仅解读吴文俊的学术贡献,更围绕 “如何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如何让青少年爱上基础学科” 等议题展开讨论。发布会还特别设置了 “数学科普互动区”,通过展示数学机械化成果的动画演示、中国古代数学典籍的复刻本,让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直观感受数学的魅力,实现了 “学术传播” 与 “科普普及” 的双向赋能。
(二)媒体与学界评价:彰显著作的双重价值
各大媒体与学界对该书的评价高度一致,均认可其 “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双重突破”:《中国科学报》评价其 “用生动的叙事消解了科学的‘高冷’,用鲜活的细节让科学家的精神可触可感”;《中国青年报》指出,该书 “不仅记录了一位数学家的一生,更书写了一代中国科学家‘为国铸器’的精神史诗”;《自然》杂志中文版则将其列为 “年度推荐科普读物”,认为其 “为国际学界了解中国科学家提供了权威且生动的文本”。
在学界内部,该书更被视为 “科学家传记写作的范本”: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肖杰表示,“书中对‘吴方法’的解读,既准确又通俗,连非数学专业的读者都能理解其核心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王渝生则认为,“文史互证的写法,让传记成为连接数学、历史、文化的桥梁,这是以往同类著作少见的创新”。
(三)多媒体传播:拓展阅读体验的边界
为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该书在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创新:随书附赠的二维码,可链接至吴文俊的珍贵影像资料(如 1980 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演讲视频、晚年接受采访的片段)、数学机械化成果的动画演示、书中提及的历史场景照片(如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旧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早期风貌);出版社还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 “《文逾九章》背后的故事” 系列短视频,由作者讲解创作过程、数学家解读吴文俊的贡献,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达 500 万次。这种 “文字 + 影像 + 互动” 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书籍的阅读边界,让传记的影响力从 “纸质读者” 延伸至 “数字受众”。
四、结语:传记写作的 “新范式” 与精神传承的 “新载体”
《文逾九章:吴文俊》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吴文俊院士立了一部详实的传记,更在于为科学家传记写作提供了 “新范式”—— 它证明: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并非对立,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既能成为专业领域的 “学术参考”,也能成为公众阅读的 “精神食粮”;既能准确记录历史,也能引发当下的思考。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这部传记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 “新载体”:书中吴文俊那句 “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新时代的新数学”,不仅是他个人的学术追求,更道出了一代中国科学家的使命 —— 既要扎根传统、汲取文化养分,也要面向未来、勇攀科技高峰;而他在动荡年代坚守研究、在晚年仍心系学科发展的执着,更是对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
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读《文逾九章:吴文俊》,不仅能了解一位数学家的一生,更能收获三重启示:其一,伟大的成就源于对热爱的坚守 —— 吴文俊一生只做 “数学” 这一件事,却做到了极致;其二,创新的本质是 “继承与突破的结合”—— 他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算法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数学的突破;其三,个人的理想始终要与国家的需求同频 —— 从归国建设到推动学科发展,吴文俊的每一步选择,都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部传记告诉我们:科学或许是抽象的,但科学家的精神是具体的;历史或许是遥远的,但伟大的品格永远能照亮当下。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文逾九章:吴文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 “精神地图”—— 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像吴文俊那样,以热爱坚守初心,以创新开拓未来,以担当书写使命。
上一篇:示范中心接待非洲残疾人经济赋能竹编技术及创业能力培训班参访
下一篇:不得了,百名自媒体博主涌入奉贤,都打卡了哪些好玩有趣的“宝藏路线”? 不得了,百名自媒体博主涌入奉贤,都打卡了哪些好玩有趣的“宝藏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