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幅曾被判定为赝品的画作竟然能在拍卖现场以8736万元的天价成交?这一切的背后,充满了令人咋舌的反转和曲折的故事。2011年,朱云在电视上看到一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画作,媒体报道它以惊人价格成交,瞬间引发了他的关注。那串数字如同炸雷一般响在他耳边。他对比着画作的构图、风格,连画框上的暗纹都仔细观察了一遍。再三比对后,他确认这幅画与两年前他请专家鉴定的那一幅毫无差别。那时,刘岩曾告诉他这幅画是假货,并以17万元的价格帮他处理掉了。谁能想到,原本被判定为赝品的画作,如今竟然横空出世,成为了媒体热议的焦点?
朱云气急败坏,毫不犹豫地将专家刘岩告上了法庭。他认为自己的宝贝被外人“调包”,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可这场官司,也揭开了文物鉴定界一个更为复杂的谜团,甚至堪比“真假美猴王”的烧脑故事。
回溯到2009年,朱云正沉迷于各种鉴宝节目。那时,不仅河南,其他地方的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了这些节目,观众们对其中的珍品拍卖场面痴迷不已。朱云也开始反思自己家的收藏,心想:“谁家没有几件老物件呢?”他越想越兴奋,突然想起家里那幅据说是乾隆亲笔的画,就躺在家里的坛子里积灰。
这时,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这画真能值个大价钱,自己或许就能一夜暴富。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家里顿时气氛一变,全家人都参与其中。于是,朱云带着这幅画去了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鉴宝节目。光是海选时人满为患的情景,就足以让人心跳加速——谁不曾幻想过在电视节目里成为焦点,被主持人当众点名呢?
舞台上,众多藏家表情各异,朱云的心跳得更厉害了。没多久,他便站在了专家刘岩面前。凭着直觉,他觉得刘岩专业可靠,话语间充满自信。尽管心里没有底,但电视上的专家话语权重,普通人能依赖的也只有这些专家了。
刘岩接过画,仔细端详着,不时皱起眉头。朱云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安的情绪。等了半天,刘岩才告诉他,晚上可以在酒店继续详细讨论。这样的安排是否意味着画有价值?难道这真是个好消息?
两人在酒店见面时,刘岩故意拖延了好久,先给了一个坏消息:这幅画其实是临摹的。不过,尽管不是乾隆的真迹,但它依然是晚清的作品,值个两三万。尽管价格远不如预期,但至少也能为家里带来一些改善。接着,刘岩便顺便提到自己有渠道,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帮朱云转手。这一交易以17万元成交,朱云简直觉得自己捡到了大便宜。
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朱云随手打开电视,便看到了北京拍卖行的一场精彩拍卖,画面中的那幅《嵩阳汉柏图》竟然和他当年卖掉的那幅画一模一样。更让人惊讶的是,成交价竟高达8736万!这一切简直像是晴天霹雳。朱云无法相信,哪怕电视报道是假,画作也该有所差异,可这幅画和他家那张真的是一模一样。
最让人气愤的是,卖家注册名赫然是“刘岩”——就是当年“鉴定”过这幅画的那位专家!朱云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而自己成了无意识的“棋子”。17万元与8736万元的对比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这口气,谁能咽下?
愤怒和无奈之下,朱云和家人毅然决定提起诉讼,要求追回拍卖所得的全部款项。案件迅速引发了媒体关注,但随着调查的深入,问题层出不穷:当初签了合同吗?有证人吗?交易凭证又在哪里?朱云只顾着幻想发财的美好,完全忽视了法律手续,甚至连个交易凭证都没有。更令人震惊的是,刘岩竟然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真正的刘岩是业内知名的专家,而朱云遇到的这个刘岩,原来只是一个东莞的同名骗子,他借着“北京专家”的身份,在地方卫视节目中行骗已久。
证据不足,真相扑朔迷离。最终,法院判决刘岩无罪,朱云不得不吞下了这口“黄连”。他不仅失去了宝贵的画作,还心力交瘁,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身边唯一能安慰他的人只有亲人。朱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甚至开始怀疑,世人是否都在看他的笑话。
尽管刘岩似乎逃过了一劫,但他的行骗手段也被彻底曝光,业内的声誉跌入谷底。事后,收藏圈再也没有见过他主导的活动。毕竟,这个行业水深如海,谁一旦陷进去,就难以全身而退。
回想起来,朱云除了认命,别无选择。他不仅赔了画作,还折了精力。古董收藏界的真伪难辨,所谓“专家”也有真假之分。也许在众多“打眼”高手之间,谁又能真心辨别每一件珍品呢?假货被卖作宝的故事屡见不鲜,而真假难辨的局面,也总是在眼花缭乱的鉴宝节目中上演。
就如同2018年发生的另一件事一样,刘贞莲带着家族传承的金凤钗来到鉴宝节目,专家们一番端详后,断言它是仿品,甚至当场宣布要销毁。让人意外的是,刘贞莲突然爆出她的继母竟是溥仪的妃子文绣。所有专家都傻眼了,经过细致检查,凤钗内侧竟然有“内务府敕造”的小字。专家们的判断瞬间反转,原本被认定为仿品的金凤钗,立刻被宣称为稀世真品。
如此曲折的情节,究竟该信谁?朱云的遗憾与刘贞莲的幸运,都是这行业中暗藏的无数陷阱。收藏圈的水深,靠一两句话就能决定命运。对于现代人来说,朱云的操作也难免让人皱眉——没有合同,没有证据,盲目相信专家,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
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给收藏爱好者提供忠告或保障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找了多个专家、签好了合同,依旧无法确保万无一失。谁能说清其中的猫腻?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行业中,更多的人或许只能凭运气。
尽管如此,依旧有不少人梦想着能够从中捞取好处,渴望“变天鹅”。但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往往还得依靠运气。面对“真专家”和“好渠道”,无论如何,保持警觉总是明智之举。电视节目上的故事,鲜有全身而退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新闻网北方网,相关时间、金额均可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