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实习生 聂亦晨
通讯员孙妮 曾凡瑾
作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作曲者青主和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来的中国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青主的德裔妻子、作曲家华丽丝,也曾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创作出了多首中国艺术歌曲。
但此前,华丽丝和她创作的大部分中国艺术歌曲仅记载于音乐史的文字中,因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谱子大都散落,她的作品听起来到底是怎样的,很少有人得知。
华丽丝的音乐面孔,在这个暑假变得异常清晰——钢琴家张佳林与女高音甘露露带着《百年遗珠-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音乐会》走过了潍坊、唐山、呼和浩特、武汉、孝感等10座城市,而在武汉的演出中,他们将华丽丝作曲的十首中国艺术歌曲一次性献上。
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多次来汉为听众献上钢琴演奏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佳林说,这是华丽丝的作品第一次在音乐厅里“见观众”。
故纸堆里的惊鸿一瞥
一个完全不会说中文的德国人,却在跟随丈夫的脚步来到中国后创作了大量中文艺术歌曲,这,本身就是华丽丝的神奇所在。
据悉,192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后,她在两年间为曹植、周邦彦、王实甫、欧阳修、李煜等多位诗人、词人的作品谱曲,但其创作的二十余首中文艺术歌曲最终因时代动荡及婚姻不幸,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
作为一位被历史尘埃遮蔽的音乐家,华丽丝这位“百年遗珠”的再度面世,得益于张佳林在故纸堆里的惊鸿一瞥。
张佳林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手头曾有一本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刊复印本,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试,他将这本书附页上华丽丝的一首歌用作视奏考题,结果广受好评,“从钢琴系到声歌系的老师都问我:你从哪找了这么一个好东西,好听啊!”
华丽丝的艺术歌曲旋律极具东方韵味,这激发了张佳林系统研究她作品的念头。有意思的是,最后是孔夫子旧书网帮张佳林圆了梦,“我在孔网上找到了她和她丈夫1931年出版的作品合集,还是繁体字的!”
笑称自己是“花重金淘到宝”的张佳林说,“相当于是从故纸堆里,把华丽丝的谱子给发掘了出来。”
与百年前的华丽丝相遇
琴台音乐厅的演出当晚,取材自曹植《七步诗》的《煮豆持作羹》,从歌剧《莺莺》里脱胎而出的《张生的歌·月色溶溶夜》《张生的歌·玉宇无尘》,从周邦彦、欧阳修的词化歌而来的《少年游·井刀如水》《浪淘沙·今日北池游》,都在张佳林的伴奏与甘露露的演唱下娓娓道来,许多观众忍不住感叹:太美好,太美妙了。
值得一提的是,十城巡演中,武汉站是唯一调整了曲目的城市。
张佳林坦言,华丽丝的这些作品诞生时,武汉与上海正是中国的文化双璧,而当下,武汉更有着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音乐学府,在这样的城市里去推介中国艺术歌曲,“没必要太多去介绍那些ABC的东西。”
他笑称,武汉的听众估计早都听“烦”了《春思曲》《思乡》这类经典作品,而华丽丝和她的这些歌曲恰恰又是大家没那么熟悉、但对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历程来讲又有着特殊艺术价值的内容,“希望更多人了解她,了解中国艺术歌曲历史上的这一段,是我们给武汉单独出了节目单的初衷。”
“美不分国界”的形象诠释
当天,女高音歌唱家甘露露将丝绸般的音色与细腻的情感流动完全注入歌曲的演绎中,让全场观众多度沉醉。
师从世界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又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绎上有着自己独到理解和表达的甘露露,会如何去看中国艺术歌曲与外国艺术歌曲的分别?
采访中甘露露坦言,“没有区别。”在她看来,中外艺术歌曲本质上都是在传达美好的声音。她举例当晚演出中获得观众热烈反响的华丽丝作品,“她是一个德国人,而且不会说中文,但是她的作曲却让中国观众特别能够共情——这恰恰说明,美的东西,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而这场音乐会作为琴台音乐厅打开艺术之门-2025暑期艺术节最厚重的演出之一,也希望让更多孩子欣赏到“何为美好”。
甘露露提到,孩子们现在接触的东西都很多元,“如果能在他们儿时的心灵和记忆里留下这样一次美好,那真的很棒。”尤其,中国艺术歌曲的表演不借助话筒,而仅靠人声这件“乐器”来传递美的方式,“本身也是对孩子们审美认知的丰富。”
(图片由琴台音乐厅官方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