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荐丨孫家潭:《慶堂印話: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附:序、後記)
创始人
2025-08-25 04:35:12
0

《慶堂印話: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

作者:孫家潭

西泠印社出版社

内容簡介

《大風堂古印舉——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再版更名爲《慶堂印話——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

此卷收録古璽印四百餘方。其中經典璽印有戰國楚系二合式官璽、“□□逃人與粟、雙觿鈕王生□”、西漢夏騎烙馬巨印、王懿榮先生舊藏新莽官印執法護共(供)印、東漢時期巨型駝鈕官印漢匈奴破虜將軍司馬等,另有唐宋時期極爲珍貴的紙幣用官印壹錢合同等。此卷再版新添古璽印有戰國時期官璽石沱麓、楚系三合式官璽、東漢時期漢歸義氐佰長、西晋駝鈕金印晋蠻夷歸義侯、北宋蕃落第五十八指揮第三都朱記,以及首次發現宋朝超大逾制蕭偉謹封穿帶印。先秦稀少姓氏印率加估”“狼蘇”“訇賀等,都十分珍貴。此卷在《第三章:附録》收録遼金時期三件套組合式青銅押印範、金朝都監之印、元朝揚州路提調官印,以及作者早年收藏多方八思巴文字官印等,以上有關新發現與實物藏品新資料均爲首次披露。

作者對元朝無邊欄押印”“八思巴字印研究與釋讀有深入研究。《元朝無邊欄押印鈎沉》首次考證出元朝無邊欄押印是鈐墨使用的歷史真實狀况。首次解讀了元朝遺存八思巴字印市易”“記事”“”“隴西郡審訂記等。

《慶堂印話——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爲作者多年來收藏古璽印研究專輯,藏品由戰國至明清時期,典藏豐富,每方古印均有圖片與文字介紹,是古印愛好者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孫家潭,戊子生人,津門土城人氏。别署慶堂、大風堂,古璽印、古硯收藏者。西泠印社第八、九、十届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文史館館員、天津印社社長,古璽印研考論文被收録在《中國印譜史與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三、四、五届《西泠印社國際印學研討會論文集》,出版有個人藏品、書法篆刻作品專輯。其本人創作的、書法篆刻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西泠印社文物庫房等權威機構收藏。晚年書法篆刻作品以紫砂壺、古硯相結合作銘,同古人游。早年在内蒙古工作期間,曾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作爲第一人發現了内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新風公社廟子溝新石器聚落遺址,後經專家論證爲廟子溝文化。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廟子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録

第一章官印

一、戰國

石沱麓三晋官璽 / 2

楚系二合式官璽 / 4

“□□逃人與粟楚系六字官璽/ 6

“□三晋官璽/ 10

“□”楚系三合式官璽/ 12

战国楚系三合式官玺

此玺为三合式,原为三件拼合作圆柱形,已缺失二件,现仅存其中之一,见下图。

(1)不同位置实物照片

(1-1)泥模图片“士” “信”

上图(1)为实物印,(1-1)泥模图片,印面因不平整无法钤印。此玺印面作白文,印文释读疑为“士”,旋转位置后或为“信”字(”亻”大篆偏旁近似“千”字形)。此玺印面呈扇形,弧线两端宽2.2、直线一端宽1.5、钮柄高6.2厘米,质料青铜。以测量计算,原印面直径在3.0厘米左右。印面后端向内收并延伸为长柄形印钮(同为扇形),印钮侧面宽度为0.6厘米,末端稍粗。在印钮外侧中间部位有预留一穿孔,在内侧平面上,分别见有柳叶形榫卯,一侧为一个凸形榫,另一侧为二个凹形卯,榫卯是与另外两件印(遗失)对应时嵌入定位。观察此玺印面、印体、穿孔及榫卯等结构均为一次性铸造完成。下面介绍几方同时代同类型官玺类比。

(2)三合式官璽“陵囗矦叄玺”图片

上图(2)为上海博物馆藏同时代楚国三合式官玺“陵囗矦叄玺”(图、釋文均由孙尉祖提供),印文五字顺序,由左上第一块扇形印面釋读为“陵囗”两字,下端第二块为“矦叄”,顺延至右上角第三块为“玺”,印文五字以二、二、一分置在三块印面中环绕一周,每块印面中文字结构完整。此玺三合,其钮式与数据不详。

(3)三合式官玺“邞陵囗玺”图片

上图(3)为湖南省博物馆藏同时代楚国三合式官玺“邞陵囗玺”,此玺形制同前,印文四字竖排,由上至下,再由右侧至左侧,印文覆盖印面并与“人”字形拼合对缝交织在一起,此玺文字与对缝重叠的做法与上海博物馆一方完全不同。此玺赵超在《战国时期拼合式玺印与其他》文章中,未提供具体数据。

(4)不同位置实物照品

(4-1)泥模图片“(厂+交)鈢”

上图(4)为实物印,(4-1)为泥模,本人旧藏的一方同时代楚国二合式官玺,缺失半。印文两字释读:“(厂+交)鈢”印面半圆形,直径1.9、通高2.6厘米。青铜质。此为左半印,印体内侧平面上见有双凸形榫,顶端有垂直穿孔与外侧联通,原印对合后为圆柱形。印文竖排,上面一字形结构为“厂”与“交”相组合,下面一字为“鈢”(玺),印面中仅见左侧偏旁“金”(半个字),另一半则在相对应的半印上。此玺印文排序近似于湖南省博物馆一方。

以上列举了三方同时代同类型楚国官玺实物,我们看到图(2)上海博物馆印例,印面五字分置在三块扇形印面中,每块印面上的印文结构均完整。而图(3)、图(4)两例印面文字均竖排,虽然有三合与二合式之分,但印面印文的安排均未考虑拼合关系,有的文字恰好在拼合的对缝间,这种处理方式有别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方。

从上,此类官玺印面印文的排布可分为两类,前一类在独立的每块印面上观察,印文均是完整结构,如上海博物馆藏印;而后一类,印文安排不考虑印面拼合,在每块单独的印面中均出现了不完整的文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排序方式,是此类官玺印面的构成特征。

(5)“信”资料图片

上图(5)为战国时期玺印文字“信”,此字大篆书体,左右偏旁结构近似为“言”与“千”或“心”与“千”两种组合。見高明著《古文字类编》。

依据以上对同类型实物玺印印面文字的观察,并结合“信”字偏旁的结构特征,对本文介绍的官玺试做如下解读。如果参照上海博物馆藏印,以一个完整字形解读,笔者疑为“士”。如果参照湖南省博物馆与本人藏品两印印文排布方法,推断印面为半个字,其构形近似于“千”同上图(5)所示的“信”字的半个字形,故此解读为“信”。观察印面与泥模,在靠近中心点与边角处似有笔画,因磨泐而不能确定。此玺圆形印面,解读是以旋转不同位置作探讨。

(二)其它

有关此类官玺的相关研究,资料中见李家浩在1984年2期《汉江考古》撰文《楚国官印考释(四篇)》一文中指出:“必须由两块或三块相合后才能钤用。这是否如符节一样具有合符节的作用呢?”周晓陆在2010(中华书局)《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序言中称:“拼合印指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印拼合在一起使用,造成完整的印面效果。一般来说,待拼合的几个印体上具有榫卯结构。……这种拼合印的作用与兵符相类,需要合并使用才能生效。”叶其峰著200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古玺印通论》门关官署用玺:“《周礼》记载先秦时期货物通过门、关时,使用一种称谓玺节的的实物以为凭,存世的玺节见有‘大厩’、‘邞陵鈢 ’两种。按玺节是界节、玺之间,并具有节、玺特点的器物。‘’。

刘熙《释名》中即指出:“印者,信也。”玺印自从出现之始,就标志着持有者的权力与信用。上文关于此类玺印研究,专家分别提到了“符节”、“兵符”与“玺节”。王献唐先生考证“原始之节,以竹一节为之,因名曰节,异世形体或更,名仍随之。节剖为二,故凡以节称,必有二数,而二节相对,必有符合之刻记形制,孟子若合符节,荀子儒效篇晻然若合符节。”我们观察二合、三合式官玺形制,印钮内侧均有凹凸形榫卯相对嵌合,这一特征近似于节,底面几块小印拼合并刻文,功能又同于印信,由此推断,这类拼合式官玺独特的形制是由节衍生出来,。

综上所述,此类二合或三合式官玺因形制与结构的设定,其具备”印信分持,拼合鈐用”的独特功效。换言之,只有将分别持有玺印的官吏召集在一起,不可缺一,才能共同行使权力。这种特殊的玺印形制与限定条件,起到了互监互控作用,其监管力度也必然更为科学与严密。古代玺印研究,都是随着相关出土实物的新发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更新我们的看法。

叶奇峰在《珍秦斋藏古玺印的学术价值》文中指出:“展品图录5号‘藏室’是二合玺,此类印风虽非初见,但存世不多,绝对称得上罕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超在《战国时期拼合式玺印与其他》文中指出:“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玺印中,属于秦代以前的玺印仅有几百枚。而具有独特形制的拼合式玺印就更为罕见,现知不足10件。但这种玺印却作为独特的古代玺印形制类型,一直在有关古代玺印的论述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作为古代玺印诸项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权力授予标志的代表,是值得我们予以足够重视并单独加以研究的。”。

2003年春非典猖獗之时,在甘肃天水古玩店曾遇到一方三合式官玺(圆形印面缺失二),遇到了,可是因故而没有收藏到,颇感惋惜。2006年由郑州幸遇本文介绍的二合式官玺(圆形印面缺失半),十五年后,奇缘再遇第三方(圆形印面缺失二),近二十年来此类官玺余有三次邂逅而好事成双,庆堂印缘殊胜。此玺曾先后与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其峰、上海博物馆孙尉祖、吉林大学吴振武及西泠印社徐畅诸先生勾通交流,开阔思路,于此表示感谢。

此官玺三合复原后印面直径应在3.0厘米左右,长柄形印钮高达6.2厘米,尺寸较大,通体金皮干坑无锈蚀,一流品相。本文中引用的相关图片资料,有的来自网络。古玺印研究“十年得一字”康殷先生语。此玺解读受实物印与本人水平所限,于此抛砖引玉,诸方家同仁正。

二、秦漢

南部之印”/ 20

武夫人印”/ 22

三府慶堂藏秦漢府庫官印一組/ 24

陰廣祭尊西漢鄉里官印/ 32

裨將軍印西漢銀龜官印經典/ 34

夏騎新發現西漢烙馬印考及其他/ 36

新莽官印一組/ 48

新莽執法護共(供)印王懿榮先賢舊藏/ 54

漢夷佰長東漢官印/ 58

漢歸義氐佰長東漢官印/ 60

東漢漢匈奴破虜將軍司馬超大逾制官印經典/ 62

侯印隨葬用官印/ 64

詔假司馬官印/ 66

司馬類型官印一組/ 68

裨将军印(银龟)

“裨将军印”时代西汉、银质、龟钮。纵、横各2.4厘米,通高2.3厘米。图1为实物照片,图2为印蜕。《说文》“裨”:接益也。从衣卑声。《颜师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裨,含有裨补,副、偏意。“裨将” 即为副将,也泛称之为将军。专任一方的将领。

三、三國魏晋南北朝

三國銀龜兩都尉官印一組/ 76

駙馬都尉官印/ 84

魏率善胡仟長”/ 86

晋蠻夷歸義侯西晋金質官印/ 88

三上青城得晋鮮卑率善仟長官印/ 94

十六國精美鎏金馬鈕率義侯印”/ 98

雜號將軍章南北朝武官印一組/ 100

三国“银龟两都尉”官印一组

“都尉”古代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秦朝与汉初,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西汉后,用都尉为官号的范围,由广转狭,除武职外,惟以宗室外戚与勋官为限。

三国时期都尉官职使用广泛,名号甚多,如“建忠都尉”、“扬武都尉”等,均系武官用印。魏晋以后各朝沿用。

1、带虎都尉

图1

图1-1

图1-2 带虎都尉

带虎都尉 图1、1-1为实物照片,图1-2为印蜕。纵横2.5、高2.8厘米。正方形印面,白文,龟钮,质料银。印文四字等分印面,字口深凹,印文凿刻,线条饱满,印文尤以方折笔画见精神。“带”见《词源》领,兼带。“虎都尉”官名。有关“带”字同类官印见《梁书·曹景宗传》中记载:“齐鄱阳王锵为雍州,復以为征虏中兵参军,带冯翊太守。”此印钮龟背排列凿刻有菱形纹饰,龟首向前伸出印台,腹下有穿。印台高,印表通体呈黑灰色。

三国时期“都尉”封号官印出现较多,而文献记载于国馆实物藏品中尚未见有“带虎”称谓的官印,属于新出现。有关此印曾请教原故宫博物院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叶先生认为此印中的“带”有兼领含义,“带╳╳”官职用语在文献中曾经出现过多次,但遗存的实物印第一次见到,它与史料相互印证,所以说此官印具有代表性。

2、骑都尉印

图2

图2-1

图2-2 骑都尉印

骑都尉印 图2、2-1为实物印照片,图2-2为印蜕。纵横2.5 、高2.8厘米。正方形印面,白文,龟钮,质料银。印文四字等分印面,凿刻,笔画交错,行刀率意,线条挺拔。观察印蜕效果,篆刻意趣更为明显。龟背呈圆形高凸,背上刻有菱形纹饰,边缘处有“o”形纹环绕一周,龟首向前伸出印台,四足扁平,腹下有穿。见《中国历代官职词典》:“骑都尉,官名。汉武帝始置。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晋以后历代沿置。

汉代军阶是以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划分。汉代至三国时期,龟纽官印是高级官吏佩戴的纽式。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 1997年8月)收录同时代银质官印“扬义都尉”,其龟钮造型、纹饰与上面介绍的“带虎都尉”几乎完全相同;与“骑都尉印”同文官印见《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年11月)收录一方,上海朵云轩提供。

“带虎都尉”与“骑都尉印”两官印与汉代龟钮官印作比较,龟背下印台明显增高,龟首长颈并且伸出印台,四足形体扁平。此两印作比较,前者印文饱满,得汉印遗风;后者行刀犀利,气势挺拔,更接近于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急就印风。

古代官印除自身的史学价值外,而以稀有的贵金属作为材质,也表示等级不同,银质官印在传世的古印中相对稀少。在我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所见不过十几方,而能有缘拿到手的为数不多。此两银龟为庆堂早年所得。

四、唐宋

“□中縣印”/ 106

隴西郡記唐代精美蟠條印/ 108

龍猛第七指揮第三都記”/ 110

神虎第十一指揮第五都朱記”/ 112

宣毅第四十二副指揮使朱記”/ 114

青澗第二指揮第三都朱記”/ 118

蕃落第五十八指揮第三都朱記”/ 120

淇門鎮館驛之朱記”/ 122

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

图1

图1

图1-1

图1-2 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

图1-3 拓片

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

图1、1-1为实物照片,图1-2为印蜕、图1-3为印背拓片。纵5.4、横5.0、高4.3厘米。方形印面,朱文,板状钮,质料青铜。阳文十一字分作三行,叠篆法。印文中行与行间、字与字间笔画粘连,印面文字锈蚀,余曾作深度清理,局部有板结,保持原状。印背凿款,钮顶“上”;右:“嘉祐三年(1058年)”;左侧:“少府监铸”,少府监为北宋的铸印机构。印背大字凿款,印体表面有绣皮。“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青涧”为地名,现陕西榆林南端的清涧县。“指挥”为北宋军事编制,“朱记”官印称谓。

“青涧”词语解释:

1.碧溪、2.古城名。位于榆林市最南端,是黄河、无定河交汇之地。青涧县由来,民间说法颇具神秘色彩。“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合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唐宋时期无名诗人的吟诵,道出无定河边征战之地的自身宿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反复争夺鏖战之所,在清流出涧的无定河水汇入长龙卧波的九曲黄河的地方,这座边关小城依旧流淌着岁月长歌,回荡着金戈铁马的历史回响,是英雄辈出的“全秦要户”。

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元昊军队的掠抢。西夏与宋频频发生战争。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迁居南山(秦岭)避兵。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种世衡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遂声名远扬,镇北守疆,从此西夏人不敢进犯,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清涧县志》: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出萧官,下平凉,尽定陕西,青涧正式归明,隶绥德州。四年(1371年),县名由“青涧”改为“清涧”。

清涧起义。1927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首先在陕北清涧县发动武装起义。清涧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对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涧县,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也孕育了现代革命的红色精神。

有关对现今遗存宋代官印作检索调查,笔者观察到宋官印文字起首二字通常多为军事番号,如故宫博物院藏“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上海博物馆藏“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天津博物馆藏“振武第九指挥第三都朱记”,笔者所藏的几方官印分别为“龙猛”、“宣毅”等,也同为番号类型。而此官印以“青涧”以地名添加印文中,较为少见。为此查阅相关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市曾发现北宋嘉祐年款的“蕃落第七副指挥使朱记”,印文中“蕃落”,系党项族部落。蕃通番,指外民族人,蕃落,外族部落,不属于番号类型。此官印与“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有相同属性。有关宋官印中“地名”、“地域”或“族群部落”相关用印,名这一特征可作为对宋朝官印研究的新课题。

民间古印收藏,流传有序,聚散有时,此官印原为澳门萧春源所藏。在《珍秦琳琅——珍秦斋藏历代古玺印及铜器》中国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图录,编号:1950。现藏于庆堂处。

五、遼金元

順州刺史印”/ 124

商税院記”/ 126

完州司侯司印”/ 128

印造鈔引庫印”/ 132

合同官印一組/ 134

合同官印一組/ 136

元帥左監軍印金代超大尺寸官印/ 152

項城(等處)軍民(義兵)千户所彈壓(之)印元國書八思巴字官印/ 154

德義庫記元末農民起義軍韓林兒奇特形制政權官印/ 158

字官押/ 162

金朝“印造钞引库印”

历史上金代官印遗存较多,但与印造钞引库一类管理机构的官印遗存罕见,它对金代“钞引”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印造钞引库印:图1、1-1为实物照片,图1-2为印蜕。纵横5.2、高3.0厘米。正方形印面,朱文,板状钮,印背无凿款,质料青铜。印文分两行作叠篆竖式,印文中两“印”字作不同篆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章法变化,为典型金代官印式。印钮、印面较薄。

图1

图1-1

图1-2 印造钞引库印

宋朝以来,茶、盐、矾等物品的生产和运销均由政府管制,政府发给特许商人支领和运销这类产品的证券,名茶引、盐引、矾引,其统称“钞引”。宋《都城纪胜·铺席》:“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宋史·食货志》:“乃造关子付婺州,召商人入中,执关于榷货务请钱,愿得茶、盐、香货钞引者听。”《金史·食货三》钞引库:“初,贞元年间即行钞引法,遂设印造钞引库及交钞库,皆设使、副、判各一员,都监二员。”《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印造钞引库:“金管理交钞、盐引机构。库设正使一员,副使一员,判官一员。掌监视印造并检验诸路交钞、盐引。大安二年(公元1210),印造钞引库官员兼任抄纸坊各官,同时提控钞造钞引纸。”

印造钞引库印,是印造和储存钞引和交钞处所的管理官印,实物印与史载相吻合。见《金代官印集》(文物出版社 1991年8月)仅收录有“印造钞库印”三方,而未见有此类型的“印造钞引库印”。此官印收录《大风堂古印举》(西泠印社出版社 孙家潭 2009年12月),在此书序言中原故宫博物院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指出:“金‘印造钞引库印’是迄今仅见之金印钞管理官员印鉴。”此官印早年得于郑州

六、明清

羽林衛將印”/ 166

儒學記”“醫學記明朝官印一組/ 168

昌衛户所明朝殘官印/ 172

臨安衛後千户所入伍百户印南明官印/ 174

清朝滿文官印一組/ 176

緘封啓事清朝滿漢文對譯木質印/ 180

清代回民起義軍杜文秀政權官印一組/ 182

明朝“羽林卫将印”

明朝官印统一由礼部制造,明初有御宝制度。据《明史》记载有御宝十七种。其它官印大体可见有三类。其一:贵妃、太子、公主、亲王印。《明史-舆服志》记载,这类印均为金质龟钮,称“宝”,尺寸为五寸二分,现今实物已不可见。其二;“挂印将军”印。国家征战,即选派武将总兵前往,委以征西、镇朔、平蛮等将军名号,佩将军印。事毕佩印上交朝廷,因此称“挂印将军”。此类官印银质,卧虎钮,作柳叶篆。目前仅见1964年于南京玉带河出土“荡寇将军印。”其三:橛钮形百官印。目前所见馆藏明朝官印占绝大多是此类。在遗存的明朝官印中,还见有一定数量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大顺国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颁发的官印。

图1

图1-1

图1-2 羽林卫将印

羽林卫将印:图1、1-1为实物照片,图1-2为印蜕。纵横7.0、高7.5厘米。正方形面,朱文,板状钮,质料青铜。印字竖式分作两行,叠篆,线条规正饱满,印钮正上方凿刻“上”字,宽边。百度百科中,“羽林”,一般指禁军,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出现了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卫”,属于卫所制,明朝主要军事建制,为明太祖所创立。“将印”未见出典。

此官印使用痕迹明显,印面整体呈微凸状,四角圆钝,印面印文有磕碰痕,明朝传世武官印多见圆柱形钮,此印作板状钮、印面宽边、印背凿款仅为一“上”字。依这些形制特征观察,其时代疑为明朝初期。此次藏品集再版,收录其中。

第二章私印

一、戰國

字方筒形璽/ 188

(場)正文反字小璽/ 190

單字璽一組/ 190

得志閑文小璽/ 191

“□尺寸超大私璽/ 192

從志直角規矩形閑文小璽/ 192

王生□”首次發現雙觿鈕私璽/ 193

司馬思單觿鈕璽/ 195

三晋私璽一組/ 195

敬事小璽/ 196

行吉三晋吉語小璽/ 196

敬其上合文小璽/ 197

宜事和衆閑文璽/ 197

□”錯銀亭鈕閑文小璽/ 198

可以正下兩方同文結構相對應的閑文璽/ 198

正敬上共(供)璽五面吉語小璽新品/ 200

玉璽一組/ 202

鹿紋獸鈕圖形小璽/ 205

雙獸紋圓形亭鈕超大圖形璽經典/ 206

巴蜀文字圖形紋印一組/ 208

戰國時期帶鈎印一組/ 212

先秦時期姓氏類璽印一組/ 214

小臣”/ 218

二、秦漢

箴言印一組/ 220

半通閑文印一組/ 222

半通姓名印一組/ 223

韓悍西漢一方風格另類的玉印/ 224

馮游圓孔穿帶印/ 224

駱登穿帶印/ 224

右力圓孔琉璃穿帶印/ 224

孫遂”“孫樂成結緣西漢穿戴印一組/ 225

張子路西漢鳥蟲篆印經典/ 226

任憙西漢雙龍紋圖形文字印/ 228

段宣私譣千古絶唱西漢三面穿帶印孤品/ 228

西漢團龍鈕張赢君印不知龍嚮此中蟠/ 232

龜鈕私印一組/ 234

熊鈕套印/ 234

西漢泉鈕印一組/ 235

原齊泉鈕印/ 236

吉語印一組/ 237

綸日富昌西漢雙龍紋圖形文字印經典/ 238

左牽黄右擎蒼西漢新品狩獵紋圖形印/ 240

獸紋圖形印/ 242

霍成西漢穿帶套印經典/ 242

朱博子字小卿宜子孫新莽九字私印/ 246

黄神越章”/ 247

原齐”泉钮印

图1

图1

图1-1

图1-2 原齐

图1、1-1为实物印照片,图1-2为印蜕。纵0.8、横0.9、高3.9厘米。扁方形印面,白文,泉钮,质料疑为铅。

扁方形印面,印文“原齐”二字横置,属于私印。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几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此印钮作“泉”形,顶端有穿孔,两侧见有双雀、双鱼形,中间为方形孔,方孔四周有镂空纹饰,底部连接印面。此印侧视印体因受压变形弯曲。以实物表面观察应该是铅质。印面有清理。

三、三國魏晋南北朝

十鳥紋圖形印與後羿射日/ 248

陳翊之印避邪鈕子母套印/ 249

三國時期套印一組/ 249

徐橋晋朝六面印標準品/ 252

三国时期套印一组

1、王班印信

图1

图1-1

图1-2 王班印信

图1、1-1为实物印照片,图1-2为印蜕。纵横2.3、高2.5厘米。正方形印面龟钮,朱文,龟钮,质料青铜。印文四字“王班印信”等分印面,字口深凹如壁立,平底,龟钮纹饰刻画清晰,黑漆皮锃亮。虽然子印遗失,瑕不掩瑜,皮壳品相堪称一流。早年购于天津沈阳道古玩店。

2、韩扬印信

图2

图2-1

图2-2 韩扬印信

图2、2-1为实物照片,图2-2为印蜕。纵横2.3、高2.7厘米。龟钮,质料青铜。阴文四字“韩扬印信”等分印面,印文、字口饱满,边角圆顿,熟皮老旧得千年古气。此印亦子印遗失。同得于天津沈阳道古玩店。

3、谢俨

图3

图3-1

图3-2 谢俨

图3、3-1为实物照片,图3-2为印蜕。纵横2.2、高2.9厘米。龟钮,质料青铜。朱文二字“谢俨”横置,印文线条斑驳,字口深凹,龟背文理依稀可见,铁锈熟皮老旧,可见千年沧桑。子印遗失。2022年处暑前一日得于成都。

4、何忠之印

图4

图4-1

图4-2 何忠之印

图4、4-1为实物照片,图4-2为印蜕。纵横2.2、高3.3厘米。辟邪钮,质料青铜。阳文四字“何忠之印”等分印面,印文字口清晰,印体表面松绿锈色,子印遗失。此印早年得于北京琉璃厂西街古玩店。

5不训言事

图5

图5-1

图5-2 不训言事

图5、5-1为实物照片,图5-2为印蜕。纵横2.3、高3.5厘米。正方形印面,朱文,辟邪钮,质料青铜。印文四字“不训言事”等分印面,印文中“不”古姓,“训”名;“言事”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此印辟邪钮蹲坐姿,昂首向上。子印遗失。亦得于天津沈阳道古玩店。

6囗溘名印

图6

图6-1

图6-2 囗溘名印

图6、6-1为实物照片,图6-2为印蜕。纵横2.4、高3.6毫米。正方形印面,朱文,避邪钮,质料青铜。印文四字等分印面,文字清晰,子印遗失。

“囗溘名印”,印文中“名印”二字,应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以“名”字称谓的私印品类。有关这类印以前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上海复旦大学施谢捷同仁曾有考证,他认为此印中“囗”为姓氏,“溘”为其名,在姓名后面添加“名”字刻于印文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称谓。旧谱中尚见有“刘硕名印”《伏庐考藏玺印》、“郑茂名印”《陈簠斋手拓古印集》、“周便名印”《徴》。以上印例可以证实。有关此印曾与其交流看法,于此致谢。

以上这组套印形制统一,均为三国时期典型的字母套印,作龟钮、辟邪钮。因岁月久远而缺失了子印,母子分离。印象中“王班印信”、“不训言事”两方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天津沈阳道旧物市场古玩店寻得。其后在市场上看到同类就将其收入,有的得于京城琉璃厂或市肆。至2022年9月由成都收集到“谢俨”龟钮为最后一方,屈指算来,这六方同类印凑在一起,其间延续了二十五年时间。收藏可谓飞蛾扑火的爱,是一生一世的追求。

四、唐宋

彭城唐朝私印/ 254

謹封北宋初期封緘印/ 256

蕭偉謹封顛覆古璽印發展時段的穿帶印/ 256

頓首古篆體押印/ 261

付兑迄碩大鼎形押印/ 262

鼎形大押印/ 264

春信府印碩大立馬鈕押印/ 264

頓首”/ 266

頓首再拜文書用印所見最大/ 266

爲善最樂押印一組/ 268

忠孝傳家”/ 268

頓首再拜印背鑿款押印/ 269

積善降祥”/ 269

頓首類押印一組/ 270

重寄鏤空工藝押印/ 271

信須堂文人齋館用印/ 271

宇文邵祖復古印/ 272

大成等木質印一組/ 272

北宋道釋家印一組/ 274

南宋道釋家瓷印一組/ 277

南宋尺素在魚腸成語典故瓷印/ 278

”/ 279

記(公正)押”/ 280

(公正)押”/ 281

“信须堂”文人斋馆用印

图1

图1

图1-1

图1-2 信须堂

信须堂:图1、1-1为实物照片,图1-2为印蜕。纵3.7,横1.7,高3.6厘米。长方形印面,朱文,印台高,板状钮,质料青铜。印文三字作竖式,字口深峻,文字清晰,属于典型北宋时期文人斋馆用印。

宋代文人斋馆用印与商号用印不同,商号用印相对传世较多,末尾一字为“记”或“印”字。而斋馆用印属于文人使用范围,两宋以来文人用印于资料中所见,多为持印人姓、名、字、地望、书简、或为励志寄情一类闲文印,而印面文字中确见有斋馆字样的稀少。古代官吏是以科举中仕,本身具有文人成分在内,而他们日常所使用的私印形制上自然会受到官印影响,而印文篆法则不同于官印,文人用印相对比较自由宽松,追求个性。此印文字近方块形,但结体近似小篆,与同时代官印叠篆体差异较大。文人用印从印文字义上考虑的更多,与文房书画关系更为贴近。

以近年考古发掘与国馆所藏同时代实物印作类比,1972年6月在河南郏县苏轼(苏辙次子、苏轼侄)墓出土的铜印“适”、上海博物馆馆藏“无择”、南京博物院所藏“观拜”以及本卷前文介绍的北宋时期的“顿首再拜”文书用印所见最大、“顿首”、“重寄”镂空工艺押印,观察当为同期同类型用印。

五、遼金元

遼朝民族文字銀質押印/ 282

合同押印 / 284

馬(押)遼朝漢字押印 / 284

遼朝獸鈕犀角形花押印/ 284

遼朝虎鈕奔馬圖形押印/ 285

遼朝立人鈕押印一組/ 286

遼金時期的雙獸鈕押印一組/ 289

遼金時期石質印鈕上的婦人啓門”/ 289

内蒙古赤峰地區遼朝石質押印一組/ 290

遼金時期青玉質叠篆體蹲獅鈕大印/ 292

北極驅邪五雷院印金朝灰陶質道家法印/ 293

子子孫孫丌(其)永呆(保)之”/ 294

神秘的獸鈕押印一組/ 294

遼金時代圓形符合(上下對合)押印一組/ 297

遼金時期馬鈕押印一組/ 299

遼金時期吉語押印一組/ 300

遼朝月孕星紋押印/ 304

遼金時期的獸鈕花押印/ 304

遼金元時期謹封押印一組/ 305

金朝坐獸鈕長方形子母符合(左右對合)押印/ 306

金元時期合同押印一組/ 308

合同記(押)/ 312

元朝專用押印一組/ 312

元朝漢字、八思巴字符合押印一組/ 315

元朝漢字、八思巴字鹿鶴鈕符合(内外)押印/ 320

元朝八思巴字龜鈕符合(内外)六面押印精典/ 322

元朝漢字、八思巴字五面押印經典/ 326

典型的蒙元時期漢字叠篆押印斳氏木弼”/ 327

郡望類天水郡(押)”/ 328

太原郡記”/ 329

太原仲德(押)”/ 329

元國書八思巴字、漢字混合入印一組/ 329

元國書八思巴字私押印一組/ 330

無法解讀的元國書八思巴字押印一組/ 332

元國書八思巴字閑文押印一組/ 333

福(八思巴字)禄(圖形)吉語押印/ 334

元朝圖形押印一組/ 334

元朝象牙質押印一組/ 336

姓氏押一組/ 338

雙面澄泥封緘大印/ 339

唤醒沉睡已久的古老文字/ 339

解讀一方元朝記(十)字紋畫押印/ 340

元朝無邊欄押印鈎沉/ 344

元朝景教押印一組/ 352

辽朝立人钮押印一组在中古时期流传使用的押印中,以辽朝押印立人钮最为独特,其形制作人体站立,質料青铜,头頂上有穿,尺寸一般在6.0~1.0厘米左右。押印面置于足下,作朱文,以单字汉字形作楷书體多见。

六、明清

獸鈕私印一組/ 354

德化窑獸鈕白瓷印一組/ 357

明朝象牙印一組/ 358

明朝道釋家青銅印一組/ 358

弄月玉印/ 359

清朝生財有其(漢文)道(滿文)”/ 360

清朝玉印螽斯堂印”/ 360

清白傳家玉印/ 361

滿工獅子鈕蒙古文吉語印/ 361

清朝閑文印以中直心”/ 362

雙文種叁滬清河爲之垂裕”/ 362

獅鈕象牙印華封三祝”/ 364

爐鈞釉瓷印恨不十年讀書”/ 364

清初以來西藏地區天鐵藏印一組/ 365

清民時期瓦鈕筆墨娱情閑文印/ 378

青玉印一組/ 378

第三章附録

新發現遼金時期三件套組合式青銅押印範/ 382

遼金時期印牌/ 388

元朝元國書八思巴字官印一組/ 388

新發現元朝揚州路提調官/ 391

關于元朝八思巴文字印釋讀的幾點體會/ 393

關于都監之印”/ 398

後記/ 401

葉其峰

篆刻家、古印收藏家孫家潭先生寄來大作《大風堂印舉》,希望我爲該書寫個序,讀完書稿,深爲部分藏品之精、某些見解之準,以及他對古印收藏之執着所打動。這些年出了不少古璽印專著,以印譜或論著居多,本書一印一論,每印除印文外,還有印體、印面、泥模的照片,使人如見真印,這樣的印集,雖非首見,然也屬鳳毛麟角。我很樂意爲本書寫點文字。

本書的選品貴在字。一二二號爲一方元代龜鈕子母符合套印,據孫君介紹,此印印體爲兩層框架結構,上部分龜套内有子印主體印面作左中右分三件組合兩層共四個印面,再加上子印,下主體印,共六個印面。皆陽文,八思巴字。除主體印面的左右兩邊組合丢失無法釋讀外,可釋讀的有四個印面,分别爲’‘’‘堪合’‘市易’”。是一集多種不同功用于一體商務類私用印。龜鈕套印漢代就有,符合印以及相同印文的單體印,元代也非罕見,唯集多種功用于一體商務類私印,則是印史中絶無僅有的。難怪元八思巴字專家照那斯圖教授捧在手心,觀賞良久,終説出兩個字寶貝

選品中名副其實的寶貝,除上述元龜鈕子母符合套印外,還可列出多種:在上古部分,六二號漢段宣私譣,無疑是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它使人們找到了宋元時期廣泛流行的封緘印的源頭;四五號戰國字璽,印體呈方筒狀,顯然用于鈐印某種器物,它的發現,使多種傳世字璽的用途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它的性質,與當時物勒工名相似,反映了古人質樸的人生信條——誠信;四三號戰國王生□”璽,是迄今所見唯一的雙觿鈕印;七一號漢左牽黄右擎蒼肖形印,是一圖形精美,内涵豐富漢代袖珍畫。九號王莽時期的執法護共(供)印也在選品之列,實在讓人意想不到,此印原是清末大收藏家王懿榮的藏品,王氏收進此印時記曰:執法護共印五字一,皆舊譜所無。興奮之情躍然紙上。王氏去世後,此印無影無踪,誰能想到百年後,此印又重見天日,并爲孫君所藏。

中古部分的寶貝當屬二三號蟠條印隴西郡記。此是蟠條印中保存最好的一方,然其最值珍重的還是其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此印製作工藝屬唐,弧頂短橛也是唐末流行的官印鈕式,然其印文風格與所見官印確有一定差别,唐高官印也未見稱的,它是不是唐印確令人疑惑。唐曾有隴西郡名,隸屬隴右道。《舊唐書·地理志三》隴右道渭州條:渭州,隋隴西郡。武德元年(六一八)置渭州,天寶元年(七四二)改爲隴西郡,乾元元年(七五八)復爲渭州。據此,唐隴西郡名行用于唐代中期。然此記并不完全準確,因唐乾元以後也還是用隴西郡名。唐杜佑《通典·州郡志四》渭州條下曰:(隋)煬帝初復置隴西郡,大唐爲渭州,或爲隴西郡。領縣四:襄武、隴西、渭源、障。據此,唐渭州與隴西郡名互用,然其并未説明唐什麽時候用隴西郡名。《新唐書·地理志》隴右道下有隴西郡名,稱渭州隴西郡。縣四:襄武、隴西、障、渭源。從行文考察,隴西郡隸屬渭洲,從其所領縣,渭洲與隴西郡是一地兩名。《通典·州郡志四》《新唐書·地理志》均未説明唐何時將渭州改名隴西郡,然唐中期以後仍時用隴西郡名應無疑義。唐朝末年,隴西郡名常見于史志。如:李茂貞,僖宗光啓三年(八八七)就被封爲隴西郡王,事見《舊五代史·世襲列傳》李茂貞傳;李克用,昭宗龍紀元年(八八九)封隴西郡王,食邑七千户,食實封二百户。事見《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從隴西郡王之封號,唐朝末年是有隴西郡的。此印稱,邏輯上也與唐官印名不矛盾。唐官印有稱的傳統,羅振玉《隋唐以來官印集存》著録的大毛村記可證。至唐末,郡縣官印也稱并非憑空造作。五代與唐相續,而五代官印多稱,或許就是唐末官印名的傳承。再考慮到此印的製作工藝、鈕式等特徵,隴西郡記當是唐末遺物。如上考無誤,此印可作爲唐末設隴西郡的重要物證。

就藏品而言,本書最出彩的部分,當屬宋元官私印章。除前述的一二二號元龜鈕六印面符合套印外,三一號金印造鈔引庫印,是迄今僅見之金印鈔管理官員印鑒;三二號金隆安府合同”“南京合同”“壹錢合同三方的發現,填補了金朝紙幣用印的空白;成套的金元商用合同印,是當時商業的繁榮景象之真實反映。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印史上,在我國經濟史研究上,也會有其重要的位置。此外,成組的木印、成組的遼金石押,也都是十分難得的。至于金元上下對合符合押”“左右符合押更令人驚嘆不已。符合印見過不少,幾乎都是單片,成套者實屬罕見。

在本書宋元部分,我們還看到作者閃亮的研究成果。孫君對收藏的宋金元官私合同印做了深入的研究,認爲私用合同印産生的年代比官用合同印早,由于官府參與紙幣的管理,其後演變發展纔成爲紙幣上使用的官用合同,第一次把兩類合同印聯繫起來,并揭示出它們之間的有機關係。對于宋金紙幣合同印的研究,過去有王國維的《宋一貫合同印跋》,然王氏衹指出宋金紙幣合同印的使用方法,即此類印有的附于(鈔)版上,也有印于紙背者。孫君所見比前人多,他首次將此類印文分爲面值合同”“地名合同”“計量單位合同三種。對壹錢合同印的研究尤爲精到,指出“‘壹錢合同是金朝末年行將滅亡前發行的最後一種紙幣天興寶會上的相關用印,它的特殊之處是以銀的重量單位作標準”“以紙幣面值直接兑現銀,是屬于一個新的合同印類型。這一成果,使宋金紙幣用印研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元代無邊欄押印鈎沉》是元押研究的力作。元押的含義是長期困擾古印界的難題,作者通過對一批無邊欄元押的研究,指出這類押字印文中都包含有一個字。其結構中的天地兩横即爲字起筆與最末一筆整體中應包含有’‘正心以及公正幾種形式。作者還從《黑成出土文書》凡黑墨印的押印”“凡黑墨簽押的記述,悟出元無邊押不是鈐朱,而是鈐墨,其印蜕爲黑色,并找出此類押印無需邊欄及其用墨的原因。這些見解獨特,也是元押印研究的突破。

本書選品分:珍罕”“稀少”“普品三個層面,讀完書稿後,覺得珍罕之品名副其實,後兩個層面的印章也有不少是相當難得的。其中有首見官名如帶虎都尉,見一三號帶虎都尉印;有特异之鈕式,見五八號張君贏印之團龍鈕,六一號的一組泉鈕,九九號遼金時期押雙獸鈕等。有特美之篆刻,見五七號張子路等。一二〇號兩種上下對合符合押,實屬難得一見之類。藏者對其中的八思巴字釋作記室,并指出記室押屬于元代官吏所使用,是很正確的。

列入普品的忠仁思士”“慎言敬願兩印也有研究價值。

忠仁思士是方秦箴言印。按,同類印傳世有雲子思士。印中的均應讀作,古士、事二字通用。《論語·述而》: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荀子·大略》:問士以壁。印文中的均讀作忠仁思士,即忠仁思事,是説忠孝仁愛是想事、做事的原則。

慎言敬願箴言印中此文首見。慎言一詞出《論語》,該書曰:子張學干禄,子曰:慎言其餘,則寡尤。’”子張問求官之術,孔子答曰:説話慎重,憂患就少。所以慎言是儒家爲官之道。敬願,指慎重對待自己的意願,做事不可輕率。慎言敬願慎言謹行意近。是儒家爲官、爲政之道,修身箴言。

古印收藏并出版藏品印譜始于明,而盛于清,那時是盛事、好事。設想一下,如果没有顧從德、陳介祺輩對古印之癡迷,没有他們千辛萬苦的搜集,像對自己眼睛一樣地呵護,我們今天的博物館哪來那麽多精美的古印。新中國成立以來,私人古印收藏品的出版,還是近幾年的事。這顯然與政策有關。私人古印收藏,至今仍走在刀刃的邊沿。不妨再設想一下,如果没有孫君等藏家不顧艱辛,甚至是冒着風險的搜集,本書所見的那麽多的珍品、孤品,不早就被文物走私販偷運出境外,成爲别人囊中之物了嗎?從這一角度看,國内藏家收藏古印的行爲,何嘗不是保護文物之舉,是件值得支持的好事。這是很讓人困惑的問題。

後記

飛蛾撲火的愛。衹要有口氣,看見就要收。這是先師楊公魯安先生七十六歲高龄時于西泠印社百年華誕在孤山時説過的話。憑什麽好東西都要歸你所得?這是夫人楊芷蘋多年來的口頭禪。我以爲:收藏讓你永遠是小學生……”

我于1968年秋赴内蒙古支邊,曾爲農夫。1971年選調到察右前旗烏蘭牧騎作舞臺美術工作,其後曾在文化館、文管所工作。1987年底告别内蒙古,結束了二十年之久的草原生活,復歸津門故里。由于青春在草原,熱愛篆刻藝術,有過一段文博工作經歷,同時受到恩師楊魯安先生的影響,回到津門後開始了我的古璽印收藏,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積累,滴水盈潭,多年來對古璽印的研習深入,有了一些文字積累。在對元朝蒙古族無邊欄押印的考證、八思巴字印的釋讀方面做了一些深入。這些都離不開前輩學者對我的鼓勵與鞭策。源于對篆刻藝術的熱愛,由刻印、藏印,到論印,藏研結合,我同古人游。

獨上高樓,今生走上了一條孤獨而熱愛的尋求之路。不瘋不魔不成活,難得的是一事成癖。收藏,是熱愛,是被褐懷玉,是故事人生。物人相遇,定有私語。觀賞手心中的每一方古印,猶如隔空對話,看到了它的昨日、今天。感受到在歷史漫長的時空隧道裏秉燭夜游,一方古印的認知,一方八思巴押字印的解讀,心中都會爲之涌動,如同唤醒了精靈般的信物,讓它與今人重逢。

自二十世紀末,拙藏曾撰文陸續發表在《西泠藝叢》《篆刻》《書法導報》。2014年應《天津日報·滿庭芳》欄目邀請,設立了印緣欄目并作連載。20179月應西泠印社社委會之約,于孤山題襟館與諸同仁展示所藏古印并作講座交流。我們説,古代璽印是飲了中華民族源頭之水的藝術,是傳龍的文脉。

驀然回首,今生感恩身邊遇到貴人:藍雲、楊魯安、李逸友、照那斯圖、蔡美彪先賢,還有葉其峰、王人聰、吴振武、徐暢、施謝捷諸位學者。人生之路,時在碰壁與逆境中成長,最終遇見的是自己……

憑什麽好東西都要歸你所得?一路艱辛陪伴,念你!深切懷念夫人楊芷蘋,感恩她的支持,謹以此卷獻給她,懷念生命中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道恒在,物長久,人長壽。

抗心希古,芻蕘之言。拙作《慶堂印話·孫家潭藏古璽印雜記》付梓,感謝葉其峰先生作序,學生楊緒平辛苦整理文稿,感謝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支持與編輯部同志的辛勤付出。

孫家潭白

20229月于沽上神州花園

说明

此卷402页,收录从战国至清代古代玺印近四百方,近三十万字,此次再版又填列新入藏珍稀玺印多品,属于首次披露。书中详尽介绍了关于古代玺印流变发展、鉴赏研究、收藏经历等,内容丰富,对于收藏爱好者、篆刻爱好者,有必要读的一本好书。

孙家潭先生倾力新著《庆堂印话》,已由西泠印社出版。

读者可以进入微拍堂“庆堂心相”店铺购买。

读者可以进入微拍堂“庆堂心相”店铺购买。

图文由作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萧... 一、刀光下的血色黎明:韩信三族之殇 公元前196年,长安城的晨雾中弥漫着血腥气。长乐宫的钟声尚未敲...
原创 白... 一提到白起,很多人便会心有余悸。他既是战争的奇才,也是嗜血的屠夫。梁启超曾考证:战国时期战场上死亡的...
原创 直... 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刚完成工作,准备在自己别墅办公室沙发上睡觉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个...
访谈︱葛承雍:历史研究要有考古... 【编者按】大唐王朝的国库位于首都长安皇城之内,它由朝廷独立管理全国财赋税收的太府寺负责,高高的皇城墙...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讲述君王和臣子的关系,生死一瞬间就是帝王的意思,在中国5...
原创 赵... 公元前260年深秋,太行山脉的寒风掠过长平战场,45万赵国精锐大军的鲜血,染红在丹水两岸,一片凄惨。...
原创 朱... 说到朱元璋起家,很多野史演义和影视剧集里面,都会把很大一部分功劳归于郭子兴。在这些演义的叙述里,朱元...
为何北魏孝文帝不惜杀死儿子,也... 当我们回顾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时,民族之间的交融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
汉文帝刘恒对周勃罢相下狱太狠看... 大家都说周勃他们这些有功的大臣打倒了吕家的独裁,把刘邦的儿子刘恒扶上了皇位。可后来刘恒把周勃撤了相位...
雪后日光东照宫:一场历史与自然... 在日本枥木县的北部,隐匿于群山之中的日光市,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日光东照宫。作为德川幕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