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朋友在朋友圈晒了一段公园遛鸟的视频,自己手养的玄凤鹦鹉,从手中飞出去盘旋了一会,又飞回来。
小家伙对着镜头邀功似地点了两下头,倒是很有灵性。
背景音里,除了小朋友的惊叹声,还有位大爷操着福州腔问:“这样子不会飞走,要练多久啊?”
听到这句话,有点耳熟,想起自己也曾被人问过类似的问题。
“像你这样用盖碗泡茶不烫手,要练多久?”
新手刚开始用盖碗泡茶,的确要稍微练习一番。
但具体要“练”多久,因人而异。
只要选好盖碗、用对方法,有可能泡上两三冲,就能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了。
反之,方法没掌握,练习得再久,也还是容易烫手。
《2》
盖碗的选择,看似简单,实则有不少讲究。
选对了,用起来才更舒心。
首先,盖碗的器型很重要。
市面上形态各异的盖碗,有着各自的器型分类。
腹部瘦削,碗底向内微收的,是马蹄型。
虽然外形优雅,但并不实用,高挑的杯身会影响出汤时的手腕倾斜。
另有斗笠型、卧足型的盖碗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局限,不适合新手。
刚开始学泡茶,推荐选倒钟型的盖碗,又称大肚盖碗。
倒钟型盖碗模样圆润,大小适中,底盘稳,拿取都顺手。
确定好了器型,紧接着看具体的细节。
按照宽碗沿、高盖钮、高碗足的标准来选,盖碗用起来才不容易烫手。
宽大的碗沿,能在抓握时将盖碗中的热量与手指有效隔开,其他部分同理。
盖碗的胎体也不能太厚,尽量选薄胎的盖碗。
薄胎盖碗散热快,比起容易积攒热量的厚胎,对新手更友好些,重量也更轻。
盖碗的容量,以110毫升为佳,容量大、开口大,重量也会随之增加,就不好抓握了。
最后,材质上,就选常见又简约的白瓷,价格不贵,几十块钱就能拿下质量不错的。
新手买盖碗,没必要买太贵的,万一磕碰坏了,肯定要心疼。
《3》
精心挑选了合适的盖碗,冲泡手法自然也不能落下。
用盖碗冲泡,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出水,该如何在不烫伤手的同时,又能迅速、稳当地出汤?
三指握碗法,是用盖碗泡茶不烫手的关键。
具体方法是,食指和中指先搭在盖碗两侧的碗沿,再将食指轻搭在盖钮上。
注意,是“搭”,不是“抠”,食指抠进盖钮,冲泡时大概率会被碗内不断向上的蒸汽烫到。
调整好出汤口大小后,手指轻微用力,再配合手臂,就能轻松抓起盖碗。
将出汤口对准公道杯,翻转手腕,倒出茶汤,一次出汤便完成了。
出汤讲究一气呵成,畏畏缩缩、犹犹豫豫,反而会增加烫手的风险。
新手刚刚接触盖碗,可以先往盖碗中加入清水模拟出汤,基本熟悉流程后再实战。
如此,正式冲泡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4》
除了用器和手势外,要想盖碗用起来不烫手,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注水冲泡时,水量不宜超过碗沿。
新手泡茶,不好准确把握注水量,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汤水几乎要溢出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合盖出汤,盖碗稍微倾斜,茶汤就会直接泼洒到手指上。
滚烫的茶汤与手指接触,肯定不好受。
手指吃痛后,很难再继续抓握盖碗,到时茶汤倾洒,一片狼藉。
为了避免这情况的发生,茶友们注水时可得打起精神。
不过,也不能因为害怕烫手,就刻意减少注水量。
泡茶讲究茶水比均衡,茶多水少虽然不烫手,但冲泡出来的茶汤浓酽苦涩,这是本末倒置。
另外,也要避免长时间的闷泡。
茶汤长时间闷在盖碗内,散发出的热量不断累积,不仅严重影响茶汤风味,整个盖碗也将变得滚烫。
因此,一定要按照标准的茶水比冲泡,并且遵循“快出水”的原则,在保障茶汤风味的同时,更加安全地冲泡。
《5》
用盖碗泡茶不烫手,不是什么绝技。
新手泡茶,没必要硬着头皮去练“铁砂掌”。
老茶客们的泡茶技术,可不是烫出来的。
在泡茶、喝茶时,拒绝“没苦硬吃”。
静下心来琢磨,脚踏实地地练习,花不了多少时间,便能行云流水地冲泡了。
最终,我们能收获的不仅有一杯好茶,更有其他茶具无可替代的体验感和成就感。
家中有闲置盖碗的,趁现在抓紧练习起来。
品茶的乐趣,要靠自己去争取。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