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由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贵州省京剧院院长冯冠博领衔主演、曹海玲任编剧、钟海任导演、王世明任唱腔设计作曲、金亮担任音乐作曲,贵州京剧院创排的新编京剧《天眼》,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把“中国天眼”22年的筑梦史纳入京剧叙事,用传统艺术表达时代风貌。
以京剧美学实现主题塑造
《天眼》的10场架构暗合传统戏曲“起承转合”的叙事肌理。第1场“寰球论策”中南仁东那句:“没有国际的支持,我们就自己干!”的念白,如传统戏中武将的起霸亮相,既确立人物核心动机,又奠定全剧的精神基调。这种以真实历史事件为“戏核”的处理,遵循了“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将科学决策的理性过程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舞台行动力。“观古知微”这场戏,通过演员冯冠博、李俊博、窦天旗饰演的师徒三人将抽象的科学史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既延续了京剧“以形写意”的美学传统,又让现代观众直观理解中国天文事业的历史根基。演员们在“踏野觅址”中的筋斗翻跌表现喀斯特地貌的崎岖,踢腿腾跃模拟勘探队员与恶劣环境的搏斗,这段戏让观众在精彩的技艺展示中体会选址工作的艰辛。从第4场“自主铸基”到第7场“破隘攻坚”,则进入“攻坚”阶段,其间大段二黄唱腔展现南仁东面对技术封锁的决心;“凿岭开衢”以群舞表现施工队伍劈山开路的壮举;“舍家筑梦”则揭示科学家的情感世界。“破隘攻坚”中,钢索研发的反复失败被处理为“失败-重试”的动作循环,演员以蹉步、拧肘、折腰等程式表现科研挫折,将实验室的微观场景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舞台叙事。 第8场至第10场构成全剧的高潮与收束。“巨目擘空”再现天眼落成的历史性时刻;“追星筑梦”通过南仁东的回忆,完成对一生的精神回望;“天阙增辉”则将个人奋斗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此处冯冠博饰演的南仁东以铿锵有力的嗓音唱出“天眼望星河,星河照九州”,既完成了人物形象的最终塑造,也实现了叙事主题的升华。全剧以“天阙增辉”收尾,既呼应开篇的“寰球论策”,又将个人故事纳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形成完整的史诗结构。
从传统程式规范到当代艺术的转化创新
《天眼》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唱”腔的时代突破。传统京剧的唱腔多表现才子佳人的缠绵或忠臣义士的慷慨,而该剧需要传达科学探索的理性与激情,这就要求在声腔设计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南仁东的核心唱段采用二黄、反二黄板式,保留了京剧声腔的韵味特质,却在旋律走向与节奏处理上注入新的表达维度。如“自主铸基”中的反二黄慢板,唱出了“钢索百炼终成线,天眼初开望九天”的希望。该剧的“念”白处理展现出对人物内心的深度开掘,创造出“理性念白”与“诗意念白”交替使用的方法。而“观古知微”“舍家筑梦”“追星逐梦”等场次,编剧则在词中巧妙地融入了吟诵韵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另外,《天眼》中“打”功的突破打破了传统打功的边界,“踏野觅址”的武戏赋予了环境代入感。“破隘攻坚”中的集体“做”,通过以身为索,臂手相缠、腰胯互抵、腿脚着力,肢体勾衔等动作,模拟钢索研发的物理过程,将材料力学的原理转化为富有美感的舞台画面。这种“做”不再是炫技式的展示,而是成为表达科学探索过程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并未抛弃传统,而是在保留武戏节奏、韵律的基础上赋予新内涵,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科学叙事闪烁人文之光
《天眼》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双重开掘。剧中的南仁东形象突破了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展现出理性与诗意、坚韧与柔情的多重特质。“舍家筑梦”一场,通过他与妻子的对唱,揭示出科研工作者的情感牺牲。配合愧疚的眼神与欲言又止的手势,将硬汉的柔情展现得催人泪下。而在“追星筑梦”中,以二黄导板抒发南仁东“一生逐星追星去”,声音中既有对事业的执着,又有对生命的释然,完成了对科学家精神世界的立体塑造。在群像刻画中则展现了科学事业的集体性;剧中的青年科学家江浩、孟欣,既带有对南仁东的敬仰,又有年轻一代的创新锐气;大窝凼村民们的支持,展现出普通民众与科学事业的情感联结。“凿岭开衢”中,科研人员与当地村民共同劳动的场面,以及那些在幕后参与材料研发的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员们,一齐凝聚力量,呈现出了“夯土声震群山应,钢钎刺破九霄云”的气魄;此刻,个人奋斗升华为集体行动,体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中国智慧。这种群像塑造避免了英雄史诗的个人主义倾向,强调科学事业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传递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些情节处理既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民族气节,又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将个人理想、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联结,“天眼望的是宇宙,心中装的是神州”,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让该剧的主题得到升华。剧中的南仁东既是现代科学家,又深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他的科学探索既是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种处理方式回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天眼》给出的答案是: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资源;现代不是异质,而是传统的延续。当京剧的程式能够表现最前沿的科技成就,当古老的声腔能够唱出人类对宇宙的追问,传统与现代便实现了真正的和解。
新编京剧《天眼》的成功演绎,证明了传统戏曲有更多的可能性,只要找到恰当的艺术转化方式,现代科技、当代英模等题材同样能成为戏曲的表现对象。同时,戏曲创新的限度不在于题材的新旧,而在是否尊重戏曲的美学本体。
当“天眼”望向宇宙深处,它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星系,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当京剧演绎这段科学传奇,它展现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成长。新编京剧《天眼》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与艺术创新的成功实践。
文/韦嘉
图/贵州京剧院提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上一篇:来自老艺术家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