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郑和那支船队,浩浩荡荡开出去的时候,船肚子里装的哪是瓷器啊,分明是一船想赚大钱的野心。
我琢磨着,当年他站在船头吹风的时候,说不定心里正盘算起价呢。这青花瓷看着光鲜,运到红海边上能翻几番?那斗彩鸡缸杯要是遇上识货的王公,会不会当场掏出一箱子黄金?
听说船上光景德镇的工匠就带了十几个,一路走一路修修补补。有次在印度洋遇上风浪,一箱子玲珑瓷晃得叮当响,管事的太监急得直跺脚,嘴里念叨的不是妈祖保佑,竟是 "这要是碎了,回去咋跟户部交差"。
其实啊,那些外国使节哪懂什么釉里红,无非是见着这白瓷比他们的陶土碗干净,又能当摆件又能盛饭,才掏出香料宝石来换。有次在东非,一个部落首领拿象牙换了个青花大盘子,转头就当祭器用了,你说郑和要是知道了,会不会笑出声?
船队里有个记账的秀才,日记里写过这么件事:在古里国摆摊的时候,有个商人非要用三匹丝绸换个瓷瓶,船员们正争执呢,突然刮起一阵风,把旁边船上的茶叶吹过来,混着瓷瓶上的青花香气,倒成了奇景。那商人一高兴,多加了串珍珠。
说起来也怪,那些瓷器看着娇贵,在船上颠簸大半年竟没碎多少。后来才知道,船工们把瓷器装在稻草垛里,空隙处塞满绿豆,浇水让豆子发芽,硬生生把瓷器裹得严严实实。这法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妙。
有次停靠在满剌加,当地国王带着王妃来看货。王妃指着个描金瓷壶不放,说上面的缠枝纹像极了他们神庙里的雕刻。郑和干脆让人在壶底刻了行当地文字,这下好了,国王直接用两箱胡椒把所有带缠枝纹的瓷器都包圆了。
我总觉得,那些沉在海底的瓷器更有意思。当年要是没遇上风暴,它们或许会出现在波斯的宫殿里,或许会被阿拉伯商人转卖到欧洲。可现在呢,安安静静躺在珊瑚丛里,倒成了最特别的展品。
你说这郑和,到底是带着瓷器去搞外交,还是借着外交的名义做买卖?我看啊,多半是两样都占着。就像他船上既装着国书,也带着算盘,敲起来叮当作响,倒比船帆声还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