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传承悠远,实力强悍的高手,数不胜数,甚至有些“神童”,天资卓越,年仅几岁,便能达到常人练习几十年,才进入的境界,比如明朝时期,就有一位“超级神童”,年仅3岁,能写径尺大字,之后因书法绝妙,7岁破格录取,选为翰林院秀才。
此人就是姜立纲,明黄佐《翰林院记·选充秀才》条云:“秀才之选始自太祖(朱元璋)时,然未始隶翰林也。英宗时,始选奇童及善书法,充本院(翰林院)秀才。天顺中有姜立纲,字廷宪,居梅头里,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
姜立纲书法天才的事迹,乃是史册明确记载的,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他也没有“伤仲永”,他在翰林院中,勤奋练习,饱读诗书,水平变得更加强悍,众所周知,明朝推行“台阁体”,也就是“馆阁体”的前身,这种书体的笔画匀称,字体方正,主要用于科考,为了辨清字体而生,不求艺术性。
当时科考学子必学,姜立纲3岁入翰林,受其影响较小,坚持以古法为主,最初学习黄蒙等,笔法相对明晰、简练的书家作品,慢慢基础稳固,他深入晋唐,王羲之、钟繇、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把诸家之妙融合,练就一手宽博大气、润丽端庄的楷书。
何乔遴《名山藏》之中,曾写过:“姜立纲尝临湖舍作“皆春”二字,适有操舟过其前,冲涛骇浪,字遂写成风波行舟之势”,他的楷书结构严谨,体度浑厚,点画粗细均匀,字形高大瘦长,比如我们欣赏《 东铭册》,压缩颜体开张之势,调和柳体斜欹之险,清劲方正,端正大气。
线条无显著粗细变化,但通过起笔棱角与收笔蓄势,营造“静中寓动”的张力,字字生动优美,毫无楷书的平整、呆板等问题,总的来说,欣赏姜立纲的书法,既能窥见明代宫廷美学的极致,亦能反思“法度”与“性灵”的永恒辩证,笔势流畅婉转,尽显艺术之美。
姜立纲的书法,在明朝备受推崇,天顺、成化、弘治三代,名噪一时,当时其字被誉为“姜体”,甚至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基本都是他写,《图绘宝鉴》也记载“人得篇纸,争以为法”,其字传入日本后,也是极受欢迎,当年日本国门建成,特花费重金,邀请姜立纲,为国门题字。
您对姜立纲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