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御制款珐琅彩瓷器如何鉴定真假新老?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珐琅彩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康熙十九年,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主要生产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并进贡内廷。
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艺术品。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
珐琅彩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镀金处呈黄亮色。但是珐琅彩经过了百年的岁月,受到空气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地把玩,珐琅彩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日积月累形成的皮壳,我们称之为包浆。
根据笔者所处理过珐琅彩的感觉对比,有年头的珐琅彩都历经数百年沧桑,民国至今的珐琅彩也有近百年的时间,釉面的旧色是由空气中的微尘和腐蚀物侵蚀及氧化作用,逐渐自然形成的。所以,区别老珐琅彩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清三代珐琅彩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1.真品求质不求量,仿品求量难求质。珐琅彩作为康、雍、乾期间最高艺术品,都为三代皇上亲问其创,每件器物均为精华。而现代仿品不是粗制滥造即是滥竽充数,当然仿品中依然是有精品的,但惋惜的是,因为后世绝大多数的仿制者技艺水平有限,加之仿品是以满意社会需求为主,在数量为先的生产辅导思路影响下,粗制赶工,致使仿作仅从表象上看就无法与原作相比较,更谈不上器物的内涵精华了。
2.大多数仿者搞不清彩色、粉彩与珐琅彩的差异,只知道珐琅彩是从彩色开展而来的,可是却难脱其大红大绿的庸俗。这不是想“雅”即是能“雅”得起来的;只知道珐琅彩又开展成粉彩,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边界,更不知道珐琅彩的立体感的关键在于原料,殊不知这是更大的难题!
3.珐琅彩的原料和技术,民国仿品中无宝石蓝,缺宝石红,至今仍是如此。试问有谁见过皇家造办处制珐琅彩的技术,道听途说罢了
真品蓝料印章款颜色深浓沉稳,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反射亮光。而仿品的蓝料印章款颜色清淡漂浮,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亮光,且字体用电脑制作,印章十分规整。这就是鉴别款式真伪的唯一诀窍!
很可笑的是:那些造假者竟然造出“雍正御制”蓝料款的所谓珐琅彩来了!他们根本不了解时代背景,因为从康熙直到雍正六年以前的确是“康熙御制”或“雍正御制”但那是楷书青花款!而不是宋体蓝料款!从雍正七年开始直到乾隆末期全部采用蓝料款“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根本没有所谓“雍正御制”的宋体蓝料款出现。但部分珐琅彩或粉彩也有“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的沫红款应该是后代仿制品。还有“古月轩”款和“朗世宁”款,誓词也不是唐诗精选,句首和句末印章是朝廷大臣的名字,实属民国施德之的仿品,因为清三代珐琅彩根本没有“古月轩”款和“朗世宁”款。句首和句末印章也没有使用大臣的名字。造假者没有看到真品,所以只能胡编乱造!仿品也许只能仿其“形”,而永远也无法仿其“神”!
上一篇:宋轶 明星写真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