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今年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指出:“当前人民法院工作最突出的困难挑战就是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面临更复杂多样的情况。”近年来,人民法院案件数量保持高位运行,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益多元,法院工作面临的压力之大、挑战之多、责任之重前所未有。在司法实践中,广州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抓好审判执行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赋能,推动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本期司法访谈,我们邀请到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静,一起分享广州法院融入综治中心建设、推进前端化解、做实实质解纷的工作经验。
政治引领 司法服务中心大局
记者:面对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的局面,广州法院如何以务实举措把党的绝对领导落实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并将之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具体行动?
王静:广州法院牢牢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直面挑战、迎难而上,鲜明突出“服务大局有作为、司法为民有温度、创新争先有突破、干事创业有劲头”的工作导向,切实扛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使命。
广州法院是全省全国的“案件大院”,案件总量近年来一直保持高位,加上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各种新领域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见得早、见得多,面临的案件总量大和定分止争难两大难题更为突出,寻找破题路径的需求较其他地方也更为迫切。
我们始终将审判执行工作作为“基本盘”,以降存清积、提质增效为办案工作的总基调,出台综合提升审判质效工作10条措施、依法实质解纷50余项措施,构建审限管理精细化约束机制,组织开展清案行动、长期未结案件“百日攻坚”专项清理等行动,推动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结案数量同比上升20.57%,一年以上未结案件同比下降81.53%,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28.97%,上诉率、申诉申请再审率等反映案件质量和定分止争效果的指标持续趋优、排名全省前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干警的拼搏奉献和不懈努力。
创新机制,闯出改革新路径。我们把深化司法创新作为“源动力”,全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比如,面对当前外贸形势和《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持续靠前探索涉外司法机制举措,以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为研究重点,联合中国—东盟法学院打造涉外法治领域“审学研”一体化赋能提升机制,借鉴域外司法规则形成的“要约和解程序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助力广州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我们召开司法服务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座谈会,探索建立企业重整救治新平台新机制,创新“禁止注销令”阻断恶意逃债机制,实施涉诉信息说明修复企业信誉制度,为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定制法治体检报告,厚植企业发展法治沃土,在细微处优化营商“软环境”。
据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结果显示,从2020年开始,广州中院“解决商业纠纷”指标四度蝉联广东省第一,“企业破产”指标实现“五连冠”,持续巩固广州营商环境建设优势。
多元共治 织密多元解纷网络
记者:广州法院作为全国收案量最大的法院之一,如何打造多元解纷“朋友圈”?
王静:定分止争不是终点,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才是目的,然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离不开社会各方协同参与。广州法院坚持“借力”思维,注重向“前端”发力,广泛凝聚和发动各界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分流化解。
我们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质化运行。面对案件体量持续高位运行的现实压力,我们印发《关于广州法院参与区级综治中心运行的工作指引》,推动11个区级、177个镇街级综治中心100%进驻,实现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平台的无缝衔接。
推动出台《广州法院与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协同调处民商事纠纷工作机制(试行)》,对符合条件的案件按平等自愿、保障诉权原则移送到区级综治中心分流调处,推动能调尽调。
探索“法院示范判决+综治类案调解”模式,对房产物业、证券等领域纠纷,选取示范性首案先行审判,其他平行案件分流至综治中心参照调处;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委老干部局探索建立“银枫和事”机制,动员退休干部下沉综治中心指导调解。
今年5月试点以来,协同调处纠纷1.8万件,调解成功4838件,调解时长最长不超过1个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治理智慧。
我们以今年5月1日施行的《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为契机,大力推动市场化调解提质扩面。会同市司法局成立全国首家市级多元解纷中心,设立特殊资产、电力、小批量金融等6个工作站,组建10个专业委员会;经严格筛选,吸纳55家市场化调解组织,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市场化解纷服务。
今年以来,通过市场化调解机制化解商事纠纷4812件,涉及标的额35.1亿元,同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1936万元。
积极推动以非诉方式化解信用卡等批量纠纷,在部分金融纠纷体量大的区开展试点,与金融机构、调解组织建立市场化调解机制,今年以来运用该机制实质化解金融纠纷3.8万件。
我们注重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建立健全“法官+调解员”个案结对“一对一”指导机制,与法学会、司法局共建“穗穗和”多元解纷课堂品牌,选任40余名资深法官组建师资团,提升解纷队伍能力水平。
如我在诉 力促案结事了人和
记者:面对定分止争难,广州法院如何做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实现实质解纷、案结事了?
王静:我们始终坚持“如我在诉”意识,推动案件办理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司法公正既看得见更摸得着。
我们打造全流程贯穿式调解模式,在办案各环节积极寻找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点,通过细致入微地释法说理,使案件的处理结果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促进解“法结”更解“心结”。
为防止程序空转,减少“一案结、多案生”,我们创新推行民商事案件一审判决后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已有一定心理预期的窗口机会,在移送上诉过程中同步开展释法答疑、引导调解,促推达成和解、撤回上诉,尽可能减少案件衍生、推动实质化解。今年上半年,案件上诉率同比降低5.77个百分点。
我们灵活运用自动履行提示书、主动履行证明书、预处罚告知书等正反面激励举措,加强教育引导、释法明理;会同基层自治力量创新“法官+网格员+调解员”调解三人小组等机制,推动执行工作从“末端执”向“前端治”转变。今年上半年,执行完毕率、执行到位率等指标均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 助推“两难”破局
记者:广州法院如何以数字法院助力提质增效,系统破解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的双重困境?
王静:面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日趋复杂的司法案件,仅仅依靠审判团队加班加点解决不了、效果不好,面对“两难”困境,我们再次从数字赋能维度找寻破题路径。
我们开发了辅助办案助手,在分析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的基础上,智能推送权威类案、裁判思路、现行法条,有效提升裁判文书质量。我们当前正在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前期先实现无纸化目标,后期将深挖数字档案富矿,叠加运用垂直领域大模型,在法律统一适用、裁判标准指引、裁判文书规范等方面形成更多成果。
在程序性工作优化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快审系统实现案件信息自动抓取、庭审全程录音、笔录辅助制作,推动庭审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近一半;“授权见证通”系统将域外授权委托用时从一个月缩短至五分钟。这类智能辅助应用大幅提速司法各环节信息流转,使法官能有更多时间聚焦疑难案件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作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广州法院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从全国法院首试裁判文书上网到发出首封电子送达邮件,先后有8项成果被《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收录,向技术借力是广州法院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传承创新基因破解“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精兵”思维 夯实队伍能力基础
记者:作为超大体量的案件大院,广州法院如何克服人案矛盾,实现办案质量与办案效率双提升?
王静: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面对案多人少这一长期困扰司法系统的共性难题,广州法院在司法人力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的基础上,重点实施精兵强能策略与士气提振工程,双管齐下破解效率与质量提升难题。
为把干警打造成业务素养扎实的“精兵”,我们打造了能力提升矩阵,搭建“广州法院大讲堂”以及“青春筑法砺剑争锋”审判业务技能竞赛等“练兵”平台。
开展全覆盖实战化培训,新干警入职后全部安排到信访接待等一线锻炼,着重引导提升干警群众工作和情理法融合贯通能力。32个党员先锋审判团队带头攻坚大案要案,发挥“精兵”带动作用,13名年轻业务骨干获评广东省审判业务专家,以“精兵”示范效应带动整体办案能力跃升。
我们围绕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正向激励等方面制定十六项措施,全面提升审判质效;常态化组织“卓越之星”“办案标兵”评选和干警风貌展示,传递榜样力量;加大关心关爱干警力度,尽可能体现人文关怀,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栏
目
介
绍
在我国的四级法院组织体系中,四百多个中级人民法院不仅要贯彻落实好上级法院工作部署,还承担着对辖区基层法院进行业务指导的重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展现中级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宣传报道好各地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执行亮点,本报“司法访谈”栏目,特开设子栏目“中级法院院长访谈”,约请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分享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盖峰 见习记者:闫钰
新媒体编辑: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