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的笔墨与伏牛山的云海相遇,当宣纸的细腻与老界岭的苍劲碰撞,一场跨越艺术与乡土的对话,在揽秀庄园的青砖黛瓦间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创作现场,更是农家文化与书画艺术共生共荣的见证者,让西峡文旅的温度与深度,在此处有了具体的模样。
揽秀庄园藏于老界岭的怀抱中,推开木门,石板路蜿蜒至院落深处,墙上挂着的玉米串、窗台上晒着的山茱萸,是山里人家最本真的生活印记。而当书画名家们带着笔墨纸砚走进来,案几摆在庭院的老槐树下,远处的奇峰峻岭成了天然的画屏,庄园里的一切便有了新的注解。
画家们提笔时,目光掠过庄园外的云海翻涌,将老界岭的雄奇凝于笔端;落笔处,又不忘勾勒窗台上那盆倔强生长的兰草,把庄园里的烟火气藏进墨色。书法家挥毫时,或许是从石阶的斑驳里悟得笔势的顿挫,又或许是在老乡递来的菊花茶香中,写出“家山无恙”的温润。那些原本挂着农具的墙,渐渐挂上了带着墨香的字画;孩子们追逐嬉戏的院坝,成了书画交流的雅集场,连墙角的青苔,似乎都染上了几分书卷气。
这场相遇,让揽秀庄园不再只是一处歇脚的农家院。它成了艺术扎根乡土的支点——名家们从庄园的一砖一瓦、老乡的一言一语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的作品里,有老界岭的魂,更有山里人的情;而庄园里的人,在与艺术家的闲谈中,慢慢读懂了画里的山不是简单的山,字里的“家”藏着更深的牵挂。有位大娘看着画里自家的屋顶,笑着说:“原来俺们住的地方,这么好看。”这份认同,便是文化提升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的揽秀庄园,墨香与饭香交织,字画与农具相映。往来的游客在这里歇脚时,既能尝到地道的山珍,也能在字画中读懂老界岭的故事;而对于当地人来说,庄园里的书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自家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墙上那幅《界岭秋居图》,画的是庄园的秋,说的是每个人心里的家。
当夕阳为老界岭镀上金边,揽秀庄园的灯光渐次亮起,窗内的字画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这场艺术与乡土的碰撞,没有改变庄园的质朴,却让它多了几分深邃;没有剥离山里的本真,却让这份本真有了被看见、被珍藏的光彩。而西峡文旅的温度,正藏在这庄园的每一处细节里——它让远方的人读懂了老界岭的美,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重新爱上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