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暑热难耐,且多伴潮湿,人体易受暑热耗伤津液、湿邪困扰脾胃。此时喝茶养生,需紧扣 “清热解暑、生津润燥、祛湿健脾” 的核心,更要结合自身体质与茶性科学选择,避免盲目饮用。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按茶性选茶,精准适配盛夏需求
不同茶类性味各异,对应盛夏常见身体问题,选对茶才能发挥最佳养生效果:
- 绿茶:清热解暑,怕热人群首选
- 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绿茶性寒,富含茶多酚与氨基酸,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特别适合盛夏高温时饮用,可缓解口干舌燥、心烦闷热等不适。
- ✅ 适宜:体质偏热、易上火、出汗较多者。
- ❌ 注意:脾胃虚寒(易腹泻、手脚冰凉)者需少喝,且避免空腹饮用,以防刺激肠胃。
- 乌龙茶:祛湿解腻,应对 “暑湿困脾”
- 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丛等乌龙茶性平偏凉,茶性温和且香气浓郁,能醒脾开胃、祛湿化浊,适合盛夏因贪凉吃生冷、导致脾胃胀滞的人群,也适合吃油腻后解腻。
- ✅ 适宜:湿热体质(舌苔厚腻、易困倦)者。
- 白茶:温和养津,老少皆宜
- 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性凉(老白茶偏温),茶性柔和,既能清热又不苦寒,还能滋阴生津,适合肠胃功能较弱者、老人或小孩少量饮用,不易产生刺激。
- ✅ 小技巧:老白茶煮饮时加少量陈皮,祛湿效果更强,口感也温润不凉。
- 黄茶:轻清解暑,兼顾脾胃
- 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黄茶性微寒,因经过 “闷黄” 工艺,寒性减弱,既能清热解暑,又能保护脾胃,适合盛夏既想解暑又怕凉的人群。
- 红茶 / 黑茶:温养祛湿,体寒者适用
- 祁门红茶、普洱茶等红茶、黑茶性温。盛夏若频繁吹空调、吃冰饮,易导致寒湿入侵,此时喝温性茶可温阳化湿,缓解腹胀、腹泻等不适。
- ✅ 适宜:体质虚寒(手脚凉、怕冷)、易因受凉不适者,建议温饮,忌冰饮。

二、喝茶技巧:增效同时护身体
- 避免空腹与过量,保护肠胃
- 空腹喝茶易刺激胃黏膜,尤其绿茶、黄茶等偏寒性茶更需注意;每日饮茶量建议 5-10 克(约 1-2 杯),过量可能导致神经过度兴奋,影响睡眠。
- 搭配时令食材,强化养生功效
- 暑热明显时:绿茶或白茶搭配菊花、薄荷,可增强清热利咽效果;
- 湿重易困时:乌龙茶加陈皮、荷叶,祛湿解腻更显著;
- 津伤口渴时:白茶配麦冬、百合,能加强滋阴生津作用。
- 控制茶温,少喝冰茶
- 茶温建议保持在 30-50℃(不烫嘴为宜)。冰茶虽一时凉爽,却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痛、腹泻,体寒者尤其需避免。
- 选对时间,不扰日常作息
- 上午 9-10 点、下午 3-4 点是喝茶的最佳时段,需避开饭前饭后 1 小时(以免影响消化);睡前 3 小时不喝(尤其绿茶、乌龙茶,含咖啡因易导致失眠)。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孕妇 / 哺乳期女性:选择淡红茶、白茶,避免浓茶(咖啡因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
- 贫血者:少喝浓茶(鞣酸会影响铁吸收),可喝淡茶并与用餐时间错开;
- 胃溃疡 / 胃炎患者:避开绿茶、黄茶等寒性茶,可选温和的老白茶、红茶。
盛夏喝茶的核心是 “顺时调体”:热重就清热,湿重就祛湿,体寒就温养。结合茶性与自身状态科学饮用,才能在炎炎夏日喝出健康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