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7月23日晚,广元市旺苍县红军城灯火璀璨,人声鼎沸。“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暨“跟着山歌游旺苍”系列活动在此盛大举行。来自川、陕、甘、渝四地的艺术家们齐聚红军城,用歌声串联起古蜀道的千年文脉,共绘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新图景。
活动现场,分别对文艺实践(基地)、四川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艺实践点、“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进行了授牌,并发布了《蜀道文脉民歌保护传承旺苍共识》,提出“活态传薪、古今交响、四维同筑”三大主张,计划通过跨区域联盟、数字平台建设、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大蜀道民歌的保护与创新。
展演环节更是星光闪耀,精彩不断。歌唱家吕宏伟以《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的悠扬旋律划破夜空,紧接着《又唱小白杨》更是引发全场共鸣。两首经典曲目过后,这场汇集四省(市)文化精髓的展演正式开启。旺苍本土的《米仓山歌》展现川北汉调魅力,甘肃陇南《放风筝》、陕西延安《古老的信天游》等15个节目轮番登场,既有80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00后共同演绎的《又唱薅秧歌》,也有融入现代说唱的创新作品,呈现出传统民歌与时代元素的碰撞交融。
“米仓道作为古蜀道之一,距今3500多年,米仓山歌源远流长,是现存珍贵的‘川北民歌活化石’,曾荣获全国声乐大赛金奖,被音乐学界誉为‘川北汉族民歌的瑰宝’。”旺苍县委书记杨祖斌介绍,当前,该县正加快建设连接米仓山与周边景区的旅游大通道,旨在实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的互联互通、抱团发展。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纽带,将全面塑造旺苍交通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广元市大力推动川北民歌保护传承,深入开展抢救性收集整理,累计收录川北民歌100余首,实施民歌传承人培养计划,每年举办群众合唱音乐季、民歌大赛、川北民歌进校园等活动70余场,创作的歌曲《苔花谣》和《走过剑门关》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川陕甘渝一衣带水、一脉相连,古往今来,一条江、一条路将四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以蜀道为骨干、长江水系为血脉、文化交融为灵魂的区域共同体。”广元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秦腔蜀调、陇歌渝韵汇聚一堂,既是一场民歌艺术学习交流大会,也是一场民歌赏析盛宴,更是川陕甘渝一体推动蜀道文化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将开启区域民歌传承发展新篇章。
“能在现场听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民歌,大饱耳福,太难得了。”家住旺苍县城的72岁居民刘永华乐道。
一个多小时的展演中,10余首民歌如同一幅流动的文化地图,串联起秦岭、巴山、黄土高原与武陵山区的风土人情。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山野林间的旋律,不仅是四省(市)群众生活智慧的结晶,更在大蜀道文化圈的交融中,奏响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每首民歌都是活着的历史,这场展演让我们看见,传统音乐正在年轻一代的歌声里焕发新生。”现场一位文化学者如是说。
活动期间,艺术家们还相继走进旺苍高阳镇茶园、米仓山镇的小龙潭和七里峡,深入探寻旺苍的自然与人文之美,用艺术的笔触记录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图据旺苍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