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穿越千载的凝视
这个暑期,观众可足不出沪欣赏麦积山石窟艺术。“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昨天在宝龙美术馆开幕。
展览呈现137件麦积山石窟精品(包含62件文物精品和75件临摹品,其中一级文物12件),以及与麦积山石窟艺术进行深度融合与对话的近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全面展现给观众。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自东晋十六国后秦始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1600多年的不断开凿与重修,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泥塑作品,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此次展览以“凿山为境——麦积山石窟艺术的精神表达”“有相美学——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流变传承”“塑影凿痕——麦积山石窟技艺的匠心智慧”“千年流光——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永恒印记”四大板块呈现,涵盖泥塑佛像、洞窟壁画、石雕造像碑、泥塑残件、复制洞窟、微缩洞窟模型、研究文献等多类型展品。
展览策展人杨玲介绍,受地理环境和地貌影响,麦积山独有的泥塑传统,使其与其他石窟艺术有很大区别。麦积山石窟自后秦开窟,直到明清,作品没有间断。从后秦典型的西域风格,到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再到西魏的脸颊略圆、北周的方中求圆、隋唐的丰满圆润、宋的写实、明清的略显呆板等特点,麦积山石窟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文化延续性。
同时,泥塑作品又散发着浓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特点。比如展览中复原的第123窟是麦积山西魏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窟龛之一,窟龛内的造像着装也真实反映当时的秦州乃至北方地区日常生活的服饰文化特点。窟中的泥塑童男立像身穿长款窄袖胡服,头戴露顶毡帽,脑后发辫可以从帽顶的洞里穿出来。泥塑童女立像梳了双丫髻,身穿宽袖短衫和齐胸喇叭裙,肩膀处还有两根肩带,这也是1400多年前的时髦“吊带裙”。这些精美泥塑对于认识和了解西魏时期秦州、长安和关中地区世俗人物服饰的发展变化过程、流行特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麦积山的洞窟大多开凿于魏晋南北朝,当初各个洞窟都绘制壁画,代表了当时石窟壁画的最高水平,有些壁画甚至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五幅大型“薄肉塑”飞天壁画,绘塑结合,谱写了绘画史上的新篇章。北周时期的《车马出行图》则是一幅三维立体壁画。画中一位贵妇乘坐在一辆由四匹马拉的车上,前面有侍从开道。在原窟中,这幅壁画是画在天花板上的,由于当时的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适当考虑到人在仰视中的错觉关系,当人们从不同位置和角度来看时,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动势,说明我国古代画师已掌握透视原理及高超的技艺。
展览至10月26日结束。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