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1日讯 官桥,一座建在大官道上的桥,承载了车来人往的重负,见证了南北交通的繁荣。如今的滕州市官桥镇就是因此桥而得名。老桥桥墩上有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刻,上刻15条鲤鱼,当地人称“老鲤哥儿七上八下”。千百年来,这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让我们对它充满好奇,那是一座怎样的桥?桥上为什么会有汉代石刻?
这一切要从这座桥所在的位置说起。官桥镇,位于滕州市南部,交通便利,连通南北的古官道穿境而过。这座架设在古官道上的桥梁,始建于汉代,它不仅连接了河流两岸,更连接了南北的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明朝重修后的官桥是九券大石拱桥,全长约100米,桥面宽约6米,高10米,颇为恢弘大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桥体逐渐破损,到民国年间仅剩三券较为完整,但仍可行人。战争年代,古官桥在炮火中失去了作为一座桥梁的功能。
官桥纵跨的小魏河走的是当年古薛河的河道。滔滔古薛河,流淌了不知多少万年,哺育了两岸生灵,也孕育了灿烂文明,先秦古薛国即始封于此。薛国自夏代立国至春秋战国,前后延续长达1900年。当年在这里,孟尝君广招贤能,养士三千,至今,河心岛位置仍立有“孟尝君养士处”石碑。据传,石碑最初是清咸丰年间滕知县邹崇孟所立。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途经官桥,或感慨过往历史,或赞叹官桥美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明代诗人李流芳在《滕县道中》写道:“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开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描绘了阳春三月官桥一带优美的景色,“滕县花开白似银”。
花开似银,景色宜人,历史长河里的官桥满是诗情画意。这座建在大官道上的桥,承载了车来人往的重负,见证了南北交通的繁荣。1978年,当地政府建起如今的五券拱桥,通行至今。流水淙淙,这座桥连接的既是南和北的交通,也是古与今的交融。在这里,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寻觅岁月的痕迹,一起感受古诗词里的文化故事。
闪电新闻记者 李永文 滕州融媒 黄洁 张化敏 李赛 颜志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