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花钱的认知转折
清代贵炉“熊试分符”的身份揭秘
李书明
笔者藏品中有一枚熊试分符背松鹤图花钱,径24mm,厚1.6mm,该花钱很少见,从该钱背图、大小、面文字特点,可以判定为清代贵炉所铸系列套钱之一。但对于“熊试分符”四字的含义,因为没有见过直接用此四字的史料及近似相关的成语,通常会让人一头雾水,难以琢磨。
熊试分符背松鹤图花钱(清贵炉)
我多方查找资料,逐渐瞄定了一个方向:
在《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中,第四术为“分威法伏熊”,也就是熊的伏势分威术。“分威”,就是要散布、隐藏自己的神威而麻痹、分散对方的威势。“伏熊”指熊在偷袭目标前,先把身体伏在地上,观察形势,然后突然出击。“分威法伏熊”即通过学习熊偷袭前的动作,先伏以屈身直腰,“静意固志,神归其舍”,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培养威势,为以后的攻击获得成功奠定基础。
在锁定这个内涵的背景下,对该钱面文的四字可以如下释读:
“试”通“识”,就是“懂得、知道”的意思。“分”指代“分威法伏熊”中的“分威之术”。“符”即“本经阴符”的“符”,该“符”的本义是:与规律契合的内在心法,这里可理解为“与‘分威伏熊’之术相契合的根本原则”。如此一来,“熊试分符”可简单解读为:熊能够知道分威之术的心法与规律。
若钱文是这个含义,那铸佩该花钱即是做韬光养晦的提醒。而这个处事策略甚至可以应用于大国博弈。
但对于这个解读,还是隐隐充满疑惑。于是就此请教了北京城市学院的李楠老师。李楠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刘民教授之子,对于古文、历史及戏曲极具研究,在古文字方面天赋秉异。他直接指出,这个“试”字有误,应该是“轼”字,四字按“熊轼”+“分符”来解读。经李楠老师点拨,对该钱的认知瞬间通透,豁然开朗!
熊轼,原指古代车舆前装饰的伏熊形横木,而这个装饰也是古代舆服制度的重要符号,《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侯车饰为"倚鹿伏熊",其形制成为身份的标识。所以,后来以此引申为显贵官员的代称,亦特指太守等地方长官。
分符在古文中的含义是帝王封官授爵时,将符节一分为二,官员持其一作为任职凭证。这一过程被称为“分符”或“剖符”,是古代任命官员的重要仪式。
这样,“熊轼分符”四字整体含义就是:身负朝廷授予的符节,担任如太守(相当于清代的知府)般的地方要职,既象征着官员拥有显贵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其受帝王委派、执掌一方政务的职责与权柄。该钱将官员的身份标识(熊轼)与任职凭证(分符)相结合,展现了古代官员受命任职的尊贵与使命。
其实,从该系列贵炉套子钱一些其他花钱的文字,也能侧面印证呼应第二种解读。如该套花钱还有舟楫梅盐、柱石承天、爵禄封侯、夔龙业事、枚卜升阁等背松鹤图的,均属官场语境,与官爵仕途相关。
当然,同套花钱还有面文为“孔孟源心”、“物我同春”、“文章华国”、“一本千利”、“太平富贵”等的,但也都与最初我对“熊试分符”解释的语境不搭界,所以最终认为“熊轼分符”的第二种解释为正解。
花钱世界,包罗万象。在纷繁的花钱瀚海里,每一枚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花钱文化内涵的挖掘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该花钱内涵最终与鬼谷子智慧擦肩而过,但熊的伏势分威术还是留下深刻印象,其蕴含的处世哲学,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