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以竹为骨、以手为心”的千年匠心智慧。《诗经》有云:“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竹之坚韧与清雅自古便象征东方文化的风骨。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传统竹编技艺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愈发疏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响应“非遗活态传承”号召,推动青少年在社区文化共建中成为“薪火传人”,成都新都区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高家社区,于2025年7月18日开展了“指尖传承·竹韵新生”——非遗竹编画暑假课堂活动。
本次活动以竹编画为纽带,将非遗技艺融入青少年美育实践,通过“手作竹韵”唤醒文化记忆,让“竹编不语,匠心有声”的精神在社区生根发芽,构建“非遗+青少年+社区”的文化共治新图景。
活动当天,社工用《诗经》中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来描绘竹子的坚韧与清雅,瞬间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随后,社工用PPT将竹编历史娓娓道来:“《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竹编正是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通过视频展示“一根竹变千缕丝”的工艺奥秘。同时,社工对竹编技艺进行了介绍,从选材、切割到编织,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
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竹条和工具,开始制作自己的竹编画。他们或低头沉思,构思画作;或灵巧编织,创造佳作。每个孩子都化身“小匠人”,以“井字编”“六角编”技法创作竹编画,一根根竹条在他们的手中渐渐变成了精美的画作,有山有水,有鸟有花;有的孩子将竹丝编成波浪,嵌入画框后命名为《青川叠翠》:“我想让竹子‘活’成山水!”
孩子们认真而专注的样子让人不经想起了《匠人精神》里说的一句话:“心手合一,方成器。”
活动最后,孩子们互相展示了各自的作品,社工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竹丝虽细,却能编织山河;匠心虽微,足以传承千年。”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让更多地年轻人来学习、传承和爱上我们国家的“非遗文化”。
本次活动以竹为媒、以艺载道,成功架起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桥梁。孩子们在“破竹成丝”的实践中领悟“匠心守拙”的哲学,在作品创作中激活文化创新思维;亲子协作与社区共议环节,则让非遗传承从“单向传授”升华为“代际共鸣”。
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技艺体验,让孩子们感悟到了“一竹一世界”的传统美学,在实践中体悟了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精神,理解了非遗文化的价值,更是喜爱上了“非遗文化”,让他们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了“文化守护者”,让非遗艺术真正“活”在了社区、“活”在了青少年心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笔下竹的清雅风骨,恰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精神写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青少年+社区”的文化共治模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青春之光”,书写“以文化城”的社区新篇章!
合影
邹老师用PPT将竹编画历史娓娓道来
孩子们聚精会神听邹老师讲课
邹老师给孩子们做示范
动手实践环节
动手实践环节
邹老师指导孩子制作竹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