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的胡同深处,在现代楼宇的窗明几净间,藏着不少人家代代相传的字画珍品。这些纸墨里藏着岁月,也藏着藏家们的小心思——想让珍品变现,又怕遇着不靠谱的主儿:怕鉴定随口胡诌,怕报价坐地起价,怕流程藏着猫腻,更怕折腾半天,真心换不来实在。
这时候,老北京人常会念叨起“丰宝斋”。
打从几十年前在琉璃厂附近支起摊子,丰宝斋就没挪过窝,一门心思做字画回收。不是没想过扩张到别的行当,但老掌柜总说:“能把一件事做扎实,比啥都强。”就这么着,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到吴建堂的捻条画,再到当代名家的得意之作,经丰宝斋过手的字画,能从德胜门排到永定河。
最让藏家踏实的,是他们那股“轴劲儿”。
不用您扛着画框跑断腿,一个电话,穿浅灰衬衫、戴白手套的专员第二天准到。进了门不咋咋呼呼,先问您这画的来处,听您讲背后的故事——哪怕您说上俩钟头,他们也不急,反倒拿出放大镜、手电筒,一点点看纸纹、辨印泥,连装裱的浆糊痕迹都得仔细瞅。末了掏出厚厚一本图录,哪年哪月类似作品在拍卖会成交,当下市场行情如何,一条条摆得明明白白。
“您这画,按照现在的行情,能给到这个数。”报完价,专员会把评估表递过来,上面写着鉴定依据、参考价格、付款方式,字比蝇头小楷还清楚。您要是觉得不合适,说句“再想想”,人家也不纠缠,客客气气收拾好工具,临走还留句:“啥时候想通了,随时找我们,价码差不了多少。”
常有人问:“你们就不怕报高了亏?”丰宝斋的人总笑:“几十年的招牌,比一时的利重要。”他们从不搞“先高后低”的套路,更不会在鉴定费、手续费上藏猫腻。收画的钱,要么当场转银行卡,要么第二天到账,从没听过“押款”“扣点”的说法。有位老爷子前阵子卖了幅傅抱石的山水,事后特意送来锦旗,说:“你们办事,比我儿子还靠谱。”
藏家们的谨慎,丰宝斋比谁都懂。毕竟是藏了半辈子的宝贝,怕看走眼,怕卖亏了,更怕遇着骗子。所以他们把鉴定师的资质挂在墙上,把回收流程印成小册子,连转账记录都能给您看模板。就像老北京的老字号,讲究的是“当面锣对面鼓”,明着来,不玩虚的。
如今夏天热得邪乎,丰宝斋的专员出门都带着防晒袖套,却还是坚持穿正装——不是为了摆谱,是想让您一眼看出:这是做事的样子。您在空调房里喝着茶,他们把该办的事办利落,前后不过俩钟头,省心又舒坦。
说到底,回收字画不只是生意,更是托付。丰宝斋在京城待了这些年,守的就是这份托付。您要是手里有压箱底的名家字画,想找个实在去处,不妨打个电话试试。他们可能不会说太多漂亮话,但准保让您觉得:把宝贝交给他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