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尊敬的杨再春先生于2025年7月17日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1岁,从此中国书坛失去了一位别具风格的纯粹的书法大师,在缅怀杨先生的同时,也回顾了他的书法艺术。在当代书坛杨再春先生绝对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一位。
改革开放让书法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再次回到了民众的视野中,一众优秀的书法家向民众展示了当代中国书法的魅力。
舒同、赵朴初、启功、刘炳森、杨再春、范曾等等是当时最为民众熟悉的当代书法家,在这些人当中,杨再春先生也显得非常独特。
首先与其他几位书家多从事政工和文学艺术工作不同的是,杨再春先生是体育生出身,这让他的书法更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气势。
另外与其他几位书家尊唐楷不同的是杨再春先生书法当中魏碑痕迹更浓,他的笔墨线条更为爽利、硬朗。
再就是与其他几位书法家以正书、行楷为人熟知不同,杨再春先生则以行草书暂露头角,给民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享受。
还有就是杨再春先生也是最早进入电视书法教育行列的书家,但与其他书家普及临帖技法不同的是,他更侧重于教授章法和创作,这为当时很多学书者解决了创作难题。
杨再春先生喜用长峰毛笔,执笔较高,这种毛笔驾驭难度颇高,书写起来更能体现毛笔的弹性,书写起来更具观感。
杨再春先生还可以算是当时最富创新精神的书家,他将魏碑与隶书和行、草书相互融通,并且做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作为中书协的主创人之一,正是杨再春先生前往领导寓所陈词,获得了领导的首肯,才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从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和他对当代书法做出的各种贡献可以看出,杨再春先生是一位充满激情、勇气和魄力的书家。
杨再春先生书法由颜入门后专研魏碑,进而上溯二王,融会贯通形成个人风格,杨再春先生书法风格多样并存,追求险劲稳固,既有古韵又有现代审美,雄峻奇巧,刚柔并济,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
杨再春先生书法应该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他所处的时代百业待兴,年轻人都热情高涨,希望在时代进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情绪高涨,勇往直前,所以在杨再春先生的书法里流露出明显的张扬,艺术表现力比较强。
这种书风容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却也容易给人一种压迫感,容易让人心生畏惧从而浅生厌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感觉杨再春先生书法不适合久看。
特别是晚年笔力显弱,难以连贯书写,气韵不够流畅,更为强调笔画形态,来弥补笔力不足带来的羸弱感,这种处理自然会给人一种过度修饰的感觉。
加上多年一直站在书法普及的前沿,难免会让一些缺乏艺术修养的人产生审美疲劳,也因此被贬为“江湖体” “丑书”。
不过这些负面舆情并没有影响到杨再春先生,他依旧以饱满的热情继续着自己的书法普及和公益活动,充分展现出老一辈书法家不忘初心的艺术追求。
如今杨再春先生已经写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笔,但是他对当今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会持续,对他书法的探讨依旧有意义。
书法已经进入到了纯艺术发展阶段,杨再春先生作为实用性书法时期最具艺术表现力的开创者,他的书法对于探索未来书法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