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集体拒绝接盘,当富豪只信国际团队,当直播间假收购横行无忌,古玩行在贪婪中走向末路。
“80后、90后不玩古玩怎么办?没人接盘,古玩行骗谁去!”这条2025年初的新闻标题,道出了古玩行业的残酷现实。年轻人用脚投票,远离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收藏江湖。
一、触目惊心的暗疮,贪婪摧毁信任基石
古玩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根源在于系统性欺诈将行业信用彻底掏空。
41年骗局史,30多起公开诈骗案,成为压垮古玩行的沉重罪证:汉代玉凳造假、金缕玉衣骗贷24亿惊天案、专家刘岩诈骗书画、汶川假捐瓷事件、高校博物馆充斥赝品丑闻……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专家出场费黑幕更是撕下最后伪装。耿宝昌单场30万,马未都50万,杨伯达20万……3这份公开的价目表,无情揭露“权威”鉴定的本质是场金钱游戏。
直播间的虚假收购则成为诈骗新阵地。不法分子精心设局,虚假报价、恶意压价、空头承诺层出不穷,藏家满怀希望拿出珍藏,换来的却是压价羞辱或人间蒸发。
二、年轻人集体退场,古玩行陷入“无人接盘”困局
当骗局成为常态,年轻人选择用理性拒绝入场。
80、90后成长于信息时代,对瓷器、书画等传统艺术品兴趣不足,更青睐现代艺术与潮流文化。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对混乱市场的天然警惕与极度不信任。
“假货泛滥、价格虚高、鉴定混乱、虚假收购”,当这些词汇成为古玩市场标签,年轻人自然选择远离。他们并非“不懂欣赏”,而是拒绝成为“局中人”——上海破获的千万文玩骗局,受害者多为老年人便是惨痛教训。
三、伪救赎与真崩塌,富豪用行动投下不信任票
当行业陷入危局之际,所谓自救措施却显苍白无力。
监管缺失让乱象毫无顾忌地滋长。古玩市场特殊性与信息壁垒,让不法分子长期逍遥法外,法律威慑形同虚设。1 所谓的“自律”与“诚信建设”,在几十年积弊面前更像是空洞口号。
真正的警示信号来自顶级财富圈。王健林、王中军等传统藏家日渐低调,而马云2021年成立艺术品机构时的选择极具象征意义:
他绕过国内专家,重金聘请佳士得程寿康、苏富比江炳强、仇国仕及伍德曼国际鉴定评估师大赛金奖得主李鉴宸、香港翟建民组成核心团队,每人月薪高达25万。
这一举动清晰无比:中国顶尖富豪宁可相信“洋专家”与香港团队,也绝不信任国内古玩圈的“自己人”。行业信誉破产至此,已是冰冻三尺。
四、生死边缘的唯一出路:重建诚信基因
2025年文物保护法带来的市场活跃,反而成为诈骗的狂欢。古玩行站在悬崖边,唯有一条重生之路:刮骨疗毒,重建诚信。
法律监管必须亮出利剑。制定严刑峻法打击造假、诈骗、虚假鉴定与虚假收购,让欺诈者付出难以承受代价。建立透明定价与权威第三方鉴定体系,打破信息黑箱。
行业须彻底摒弃“骗钱模式”。从专家到平台,从主播到商家,必须认识到:继续透支信用无异于集体自杀。摒弃“拼谁骗钱手段高明”的短期思维,将诚信内化为行业基因。
用科技与教育重建信任桥梁。区块链溯源、AI辅助鉴定等技术可提升透明度;通过短视频、沉浸式展览向年轻一代普及真正的收藏文化而非“捡漏神话”,培育理性收藏观。
古玩行业今日困境,并非年轻人抛弃传统,而是贪婪蛀空了行业的根基。当最后一块遮羞布落下,当马云们宁可天价聘请国际团队也不愿沾染国内古玩圈,行业自救的警钟已震耳欲聋。
2025年,是古玩行沦为“骗子行业”代名词,还是刮骨重生?答案不在专家昂贵的出场费里,不在直播间虚假的报价中,而在于从业者能否放下“骗不到钱”的恐慌,真正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每一位持宝人的信任。诚信重生之路艰难,却是唯一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