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还在为关税大棒失效而焦头烂额时,中国已悄然砸下3440亿人民币,在光刻机领域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主突围”。这场豪赌不仅让日本媒体惊呼“ASML或将面临中国挑战”,更让特朗普团队意识到——他们精心设计的芯片封锁战略,正在被中国用真金白银和技术实力撕开缺口。
特朗普的“三重焦虑”:政策失效、筹码失效、威慑失效
特朗普曾将“贸易逆差”视为对华施压的最大筹码,甚至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更高关税。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2024年,中国对美反制关税导致美国供应链严重短缺,汽车、芯片等关键产业成本飙升,CPI同比上涨4.8%。2025年7月,特朗普不得不公开淡化“贸易逆差”议题,甚至不再将美国制造业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
芯片(资料图)
更让特朗普难堪的是,他的关税大棒对中国几乎失效。中国不仅成功反制,还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反噬成本”。与此同时,特朗普转而将关税矛头对准欧盟,宣布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商品加征30%关税,却对中国展现出罕见的缓和姿态——原定90天关税休战期(8月12日截止)拟延长3个月,甚至计划率企业代表团访华。这种“对盟友强硬、对华缓和”的反差,暴露了特朗普的无奈:中国已不再依赖美国市场,关税威胁彻底失效。
中国的“3440亿突围”: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直接砸下3440亿人民币,启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大基金三期),目标直指光刻机这一“芯片制造最核心设备”。
大基金三期的规模远超二期,股东背景涵盖中央财政、地方国资、国有银行和社会资本,堪称“举国体制”的巅峰之作。其投资方向包括:
•光刻机整机研发:加速EUV(极紫外)和DUV(深紫外)光刻机技术突破;
•关键子系统攻关:布局光源、镜头、双工件台等核心部件;
•半导体材料自主化:扶持高端光刻胶、掩模版、特种气体等供应链。
白宫(资料图)
日本《日经亚洲》直言:“中国正以‘举国之力’挑战ASML的垄断地位。”全球光刻机市场长期被荷兰ASML、日本佳能和尼康瓜分,其中ASML占据先进制程(7nm以下)90%以上份额。但中国的策略很明确——通过全产业链布局,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ASML的“危机信号”:日本预警“中国挑战者来了”
中国的投入让日本产业界坐立不安。一位日本光刻机关键组件供应商高管警告:“若中国在EUV或下一代光刻技术上取得突破,非中国供应商(包括日本、欧洲)将面临市场份额缩减与价格战的双重压力。”
ASML显然也感受到了威胁。尽管2024年中国仍占据其全球销售额的41%,但ASML已开始加速向中国出口成熟制程设备,并计划2026年前推出新一代High-NAEUV光刻机,试图以技术代差维持垄断。然而,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的“自主替代”已不可逆——即使ASML设备“卖得多”,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也会同步推进,最终实现“自给自足”。
芯片(资料图)
中美博弈新局:特朗普的“无奈妥协”与中国的“主动权”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对中国技术突围的无奈承认。他意识到,关税大棒无法压垮中国,反而会加速中国的自主创新。因此,他开始释放访华信号、延长关税休战期,并淡化贸易逆差议题,试图以“相对平等”的协议换取国内政治资本。
而中国则通过大基金三期展现了更强的战略定力。正如《日经亚洲》分析:“一旦中国在光刻机领域实现自主,全球芯片供应链将从‘西方主导’转向‘多元竞争’,ASML的垄断利润与技术溢价将被打破,中美博弈的天平也将向中国倾斜。”
特朗普的“彻夜难眠”,标志着美国单边主义战略的失败;中国的“3440亿突围”,则让全球芯片产业格局迎来新变局。当ASML从“垄断者”变为“竞争者”,当特朗普从“施压者”变为“求和者”——这场博弈的胜负,早已写下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