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古斯塔夫•库尔贝、阿涅斯·瓦尔达、马克·吕布、小野洋子等名家作品
央美国际艺术收藏首次“亮家底”
两百余件珍品亮相,首次系统性呈现中央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收藏。7月18日,“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在京开幕。从十九世纪的欧洲油画到当代艺术,跨越三个世纪;自美洲至大洋洲,勾连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央美在国际美术教育与交流中积淀的深厚历史成果,也从侧面勾勒出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艺术发展的生动图景。
此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的首次整体亮相,以“国际艺珍”与“中国镜像” 两个单元并置呈现。
“我们从去年开始筹备这次展览,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曾静静躺在库房很多年,但每一件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艺术价值。”展览策展人李垚辰用“观世界”与“览中国”两个关键词概括展览:“国际艺珍”单元以文化多样性视角梳理藏品,反映的是中国视角下的世界艺术,“中国镜像”以四位外国艺术家在华创作、以中国为主题的作品为样本,展现的是异域视角下的中国映像。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法国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奠基人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妇女头像》。央美美术馆的国际艺术收藏,始于20世纪30年代,首批作品以19世纪的欧洲油画原作和原画框为主。这批作品虽多出自佚名画家之手,但题材丰富,从静物花卉、市井生活,到劳动场景,展现了真实的时代风貌,成为研究19世纪艺术的实物例证,古斯塔夫•库尔贝的这幅肖像画更是其中珍品。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展览按照艺术史发展脉络依次陈列展品,作品门类也从最初的绘画拓展到版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最终展现多种媒介、题材与风格的碰撞,表达艺术的多元交汇,为观众提供新的观赏眼光和思路。
“国际艺珍”单元名家荟萃,既有爱尔兰油画大师肖恩·斯库利的抽象主义作品《流泪的歌》,也有智利画家何塞·万徒勒里融合水墨与拉美壁画风格的 《采集者》。2015年,中国观众熟悉的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来央美举行讲座,现场泼墨创作,留下了集行为艺术与水墨创作于一体的作品。“世界人民团结”和多个“福”字,表达了艺术家简单而美好的愿望。
矢崎千代二的色粉画和阿涅斯·瓦尔达、久保田博二、马克 •吕布的摄影作品,“中国镜像”单元透过四位外国艺术家的眼睛,展现他们心中的中国。这些作品并非外来者对东方风情的猎奇式捕捉,而是艺术家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体感知,对中国这片古老又急速变迁的土地进行的深刻观察与真诚表达。
“矢崎千代二在中国居住多年,他笔下的白塔、天坛、孔庙等北京地标场景色调热烈、饱含深情;瓦尔达20世纪50年代来到中国,把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生活瞬间,尤其是拍摄了很多可爱的孩子;久保田博二的足迹更是踏遍了中国很多省份,拍摄到长江上的晨雾、喀什的集市、海南岛的修面摊位等;马克 •吕布的代表作《枪炮与鲜花》《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也在这次展览中展出。”展览策展人胡晓岚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