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真天香
茶席上宜用香,但不可夺茶之韵。成品的单品沉香和合香只要原料地道、天然,香味平和安宁的,都可以在行茶前、行茶中熏染。好的香,会把人的嗅觉完全打开,同时令人心神聚拢,味觉更为敏感,进入到对茶汤的细微体验中。
沉檀龙麝固然是香中名品,但茶事尚朴,除了制成成品的香或一些香料原木,大自然中还有一些植物可以作为更富有趣味的茶席用香。这些香料取材容易,制法也不复杂,清简质朴,较昂贵的香品更为亲近茶的本意。“其香清,若春时晓行山径,所谓草木真天香”。
岁寒之香:松针
明代董若雨曾经发明了一种“非烟香法”,把各种各样的植物的花和叶子放到改良过的博山炉里去蒸。他刊刻了一部专门谈香、品香的书他曾写过一篇《众香评》品评了蒸各种香的感受,其中就有对松针和柏枝的品评: 蒸松针,就像夏日坐在瀑布声中,清风徐徐吹来。蒸柏树子,有仙人境界。当然这位在“晓寒楼”中筑梦为生的才子没有忘记将梅花、兰花也蒸一蒸。他说梅花如读郦道元《水经注》,笔墨去人都远;蒸兰花,似展读古画,落穆之中气调高绝。
茶畔但摘柏子焚
《清异录》记载了五代时僧人知足“但摘窗前柏子焚”的典故来由;释知足尝日“吾身炉也,吾心火也,五戒十善香也,安用沉檀笺乳作梦中戏?”人强之,但摘窗前柏子焚爇,和口者,指为“省便珠”。苏东坡也曾经秋夜独酌,写下“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贺铸也曾“开门未扫梅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陈氏香谱》有制作柏子香的方子:“柏子实不计多少,带青色未开破者,右以沸汤焯过,酒浸蜜封七日,取出阴干,烧之。”这样制的香味道固然更为中和,户外茶会时,有时也可采新鲜柏子、柏枝来炉边熏烤取香。前年秋月,《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杂志在建水文庙举办十周年纪念茶会,茶席设在文庙崇圣祠前。此地遍植古柏,苍翠如云。时值秋日,熟透的柏子落满草丛中,俯身捡了十来枚饱满又干燥的备起,炉火起来时正好熏得柏子香。
花蜜借香
秋日的茶事,不妨窨一炉桂花蜜香来应和秋日的微醺之聚。
宋人记载:桂花开放至三四分的时候,将花摘下用熟蜜拌润,然后密封于瓷罐中,埋入地下窨藏,一月后即可开坛熏用。这样的取香方法可以花卉、果实、树皮制作,应和不同的时令,将茶事与四季的草木气息巧妙地结合起来。
11月9日:“中国茶文化思想与长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陈文华学术思想座谈会”举行!
“中国茶文化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自振与古代茶文献研究座谈会征稿启事
双院士联袂倾情推荐,众权威专家倾心撰著,陈文华教授毕生精华,汇聚于一书之间!
图片来源于“悦读茶书会”
内容来源于《人文茶席》
(王迎新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本期小编:点点
END
余悦教授
著名茶文化专家、
民俗研究专家,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
“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
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
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