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安庆市人民路步行街“前言后记”书店内书香与戏韵交织,一场以“一生所求,爱与自由”为主题的《画魂:潘玉良传》(精装纪念版)新书分享活动在这里开启。当代著名作家石楠、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文艺评论家江飞等嘉宾齐聚,共同纪念艺术家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纪念《画魂:潘玉良传》出版43周年以及由其改编的黄梅戏音乐剧《潘张玉良》播出23周年。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
《画魂:潘玉良传》(精装纪念版)
石楠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画魂:潘玉良传》不仅是一部艺术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女性自我觉醒与精神成长的经典读本。它揭示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何通过艺术与信念突破世俗的偏见与桎梏,走向自由、独立与尊严。
本次纪念版本为精装全彩,新增百余幅潘玉良画作、信件与照片,新增自序与后记,作家讲述《画魂》的创作历程与出版43年背后的故事,随书附赠《画魂》原始手稿别册、潘玉良人生轨迹图及藏书票,兼具阅读与典藏价值。
石楠
“读者永远是我心中的上帝,我的衣食父母,向你们致敬。”86岁的作家石楠在发言中深情向读者致谢。她回顾了《画魂:潘玉良传》自1982年《清明》杂志首发至今43年的出版历程,提到1983年《画魂:潘玉良传》出版前,她前往北京改稿,编辑周达宝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每天清晨给她送来两个煮鸡蛋,而且从不对书稿乱砍乱伐,只是轻声细语地与她讨论,“你看这个词换成那个词是不是更好”。石楠认为:“好的编辑从不打磨作者的棱角,而是用尊重与爱护让文字发光。”
韩再芬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韩再芬在20世纪初曾主演黄梅戏音乐剧《潘张玉良》,她对《画魂:潘玉良传》中塑造的潘玉良形象有着深刻的理解:“我反复阅读《画魂》,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在剧中,我试图通过每一句唱腔、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去传达潘玉良内心的坚韧与柔情,以及她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去表现她面对困境时的不屈。我会想起她如何在困难重重下坚持学习绘画,如何在异国他乡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书中的那些细节让我了解到潘玉良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具有高尚品格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女性。”韩再芬表示:“随着精装纪念版《画魂》的出版,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被潘玉良的故事所打动,被她的精神所鼓舞。《画魂》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觉醒与奋斗的见证。愿我们都能像潘玉良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江飞
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飞是石楠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他认为此次推出的精装纪念版《画魂:潘玉良传》是“向优秀女性致敬、向艺术致敬、向经典致敬”。“女性在世界上的意义何其重大,女性对爱和自由的追寻,往往比男性更强烈、更勇敢。《画魂》中有潘玉良对潘赞化的情爱,对老师刘海粟、洪野先生的敬爱,对艺术的痴爱,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江飞指出,潘玉良的一生就是与命运抗争、与苦难搏斗的一生,就是不断冲破枷锁、求取自由的一生,这种精神也映射在作家石楠的身上,爱与自由,也是石楠一生的追求。他认为:“人与艺术是相互成就的,艺术成就了伟大的女性,这些杰出的女性也成就了伟大的艺术。在人工智能快速更迭的时代,我们需要艺术来滋养心灵、抚慰人心,尤其需要艺术来提高人的审美素养。”
冯慧敏
本次活动由安庆师范大学石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冯慧敏主持,她总结道:“爱情困于世俗,艺术困于偏见,这构成了《画魂》叙事的张力。打破偏见,拥抱爱与自由。生命之美不仅在于个体的突破,更在于精神的传承。这或许就是女性力量最美的模样。”
胡静、陈恒朗诵表演
张敏、王泽熙黄梅戏表演
活动过程中,文学和戏曲、和朗诵艺术性地融合,为读者奉上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青年黄梅戏演员张敏、王泽熙为读者带来了黄梅戏音乐剧《潘张玉良》中的选段《玄武别》,作家胡静饱含热泪地演绎书中的片段“送别”,皖江文化研究学者陈恒诵读书中潘玉良弥留之际内心活动的片段,以戏曲与朗诵艺术表演的方式再现《画魂》中的经典场景。
石楠为读者签名
真正的自由,是忠于内心,是热爱永不熄灭的光。《画魂:潘玉良》自出版之初就受大众追捧,如今又经由新的、丰富的网络媒介传播,受到更多年轻读者的喜欢,是一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书。活动现场有从安庆望江、合肥,还有从南京赶去的读者。未来,《画魂》的精神将不断被阐释,更多《画魂》与读者的故事也将不断被续写。
编辑 | 云琪
排版 | 王美汀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