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的游乐场
世界如此精彩,值得我们探索、感受、记录、分享。
69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印象派之后的艺术探索中,面貌最一致、最鲜明的一派,大概就是以修拉为代表的新印象派了。
乔治·修拉出身巴黎中产之家,是新印象派的领军人物。他接受了传统学院派艺术训练,既欣赏普桑和安格尔的古典主义,也钦慕夏凡纳的象征主义,既有艺术家的细腻感受,又有数学家的精准思维。修拉致力于将绘画、生理学和心理学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创作理论。
19世纪80年代,围绕修拉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而西涅克则是该团体最卓越的著述人。他们借鉴谢弗勒尔等学者对色彩的研究,将色彩分解为由纯色组成的色点,通过色点排列描绘光线和色彩。同时推崇精简的形式与动态的构图,将色彩和线条赋予特定意义,希望能借此唤起观众与画面主题相符的情感。这一派就被称为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影响了毕沙罗、梵高等艺术家,也传播到国外,推动了其他艺术流派的发展。有意思的是,新印象派艺术家大多是无政府主义或共产主义者,他们将法国南方描绘为没那么资本主义,更加“拉丁”的自由之地,试图通过和平方式将科学与道德结合,推动社会变革。
乔治·修拉,模特背影,创作于1887年,高24.5cm,宽15.3cm。
修拉不到32岁便因病去世,留下的作品不多,这件小画是我见到的第一幅修拉真迹。本作是尺幅更大的模特(藏于费城巴恩斯基金会)的预备习作,灵感取自安格尔的瓦平松浴女,着重描绘女子背部上缘与后颈的柔美曲线。
修拉对安格尔风格的偏爱由来已久。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惯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变形手法,这令修拉领悟到,可以在精简的形式与凝练的效果基础上创作绘画。和印象派画家相似,修拉也热衷描绘现代生活,他汲取了印象派绘画的明亮色调、日式风格布局以及灵动的构图,却坚决避免其对转瞬即逝印象的捕捉,通过印象派元素,为古典主义注入新生。
保罗·西涅克,井边的女人·作品238,创作于1892年,高194.5cm,宽130cm。
西涅克出身巴黎的富商家庭,16岁那年就参观了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从此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后来,他被修拉的理念吸引,成为新印象派的核心人物。相对修拉,西涅克的风格没有那么严谨刻板,用色也更加鲜艳。
西涅克曾频繁出入无政府主义者圈子,20世纪时又与共产主义者保持紧密联系。他渴望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并将这份期许寄托于艺术之上。1892年,西涅克决定前往法国东南沿海的圣特罗佩,每年在那里待半年,直到1913年。初到圣特罗佩,他被普罗旺斯的风景和阳光吸引,沉浸于幸福之中。
此画是西涅克为其大型作品“和谐时光”创作的早期草图之一。画中两位女子正忙着从井里打水,山顶的城堡、远处的山麓、大海和港口的防波堤都是圣特罗佩的真实景色。画家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和谐的主题与明亮的镉黄色调似乎在向买家承诺:这幅画定能驱散忧郁,令眼前的景象和心情都明朗起来。
保罗·西涅克,阿维尼翁·傍晚(教宗宫),创作于1909年,高73.3cm,宽91.9cm。
修拉去世后,西涅克成为新印象派的主要理论家和领导者。新印象派先是启发了梵高,后来又启发了马蒂斯、德兰等野兽派画家。1908年,西涅克成为独立艺术家协会主席,他通过经济支持和公开展览,以实际行动支持了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艺术的发展。
西涅克热衷风景画。此画描绘的教宗宫是中世纪时期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4世纪初,法王支持的教皇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此后有6任教皇驻扎在阿维尼翁,天主教会一度出现了罗马和阿维尼翁两地教皇并立的情况。
亨利-埃德蒙·克罗斯,发丝,创作于约1892年,高61.5cm,宽46cm。
埃德蒙·克罗斯出身法国北方的五金店主之家,为了将自己和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区分开来,他将自己的名字简化为埃德蒙·克罗斯。出于相似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克罗斯成为西涅克的好友,后来又结识了修拉等新印象派画家,但在最初几年,他并没有采用点彩技法,直到1891年才开始以新印象派风格作画。
此画以画家未来的妻子伊尔玛为模特,浓密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庞,成为画面的唯一主题。女子的头发被画布边缘随意剪裁,体现了日本浮世绘对艺术家的影响。棕色和紫色相间的色点遍布画面,色彩简洁而和谐,现场看甚至会闪烁出动态的光芒。
19世纪末,梳妆女子成为西方绘画的常见题材,德加就对此十分热衷,新印象派画家也时常描绘该主题。但不同于修拉和西涅克的类似作品,克罗斯的这幅画更接近夏凡纳画作中的宁静和装饰性。
马克西米利安·吕斯,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901年,高73cm,宽60.5cm。
吕斯出身巴黎的工人阶级家庭,最初从事木刻版画,后来转向油画创作。1884年前后,吕斯在朋友介绍下了解到修拉的点彩画法,随后开始以新印象派风格创作。不同于修拉的严谨和超然,吕斯充满激情地描绘当代题材,画中的光线也更为鲜明。
此画以细腻的点彩画法描绘巴黎圣母院周遭的街景,衣着光鲜的中产阶级、搬运水果蔬菜的仆人、牵着孩子的祖母,头顶篮子的面包师傅、小卖部的摊位、拉着窗帘的马车……繁忙变换的城市生活背后,是象征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吕斯曾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20世纪初,他的政治观点逐渐缓和,艺术风格也从新印象派转向印象派。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吕斯的作品描绘了各类主题,除了最多的风景画外,也有家庭场景和劳动者的形象。
19世纪90年代前后,新印象派传入比利时和荷兰,下面就是两件来自比利时的点彩派画作。
西奥·范·里斯尔伯格,罗斯科夫港口,创作于1889年,高50.2cm,宽61cm。
里斯尔伯格出身比利时根特的法语资产阶级家庭,曾在艺术学院接受了严格的教育。1886年,里斯尔伯格在巴黎的印象派画展上看见了修拉的画作,他放弃了之前的现实主义风格,转而采用点彩画法。在政治观点上,他也倾向于无政府主义。
里斯尔伯格的新印象派风格持续了十几年,此画是他早期的点彩作品,采用细腻、均匀的色点。而在后期,他的笔触变得更长,颜色也更鲜艳,对比鲜明。
康斯坦丁·默尼耶,黑色之地,创作于约1893年,高80.5cm,宽64cm。
默尼耶来自布鲁塞尔,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在14岁时开始学习雕塑,后来看到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画作,意识到雕塑无法充分表现自己关注的社会和艺术问题后,转而从事绘画。他是里斯尔伯格的好友,也受到过新印象派的影响。
默尼耶曾多次造访比利时工业区。烟煤开采和加工需要动用数千工人与大量设备,黑色的煤炭和升腾的黑烟让这片工业区得到了“黑色之地”的形象称呼。然而画家并未在这幅画中描绘任何矿工的身影,放眼望去,只有无边无际的工厂和烟囱,拉煤的火车穿梭其中。默尼耶使用棕色、黑色和黄色的色点,营造出泥土般的色调,整幅画充满着压抑气息,仅有红色的砖房跳脱出来,为画面注入了一丝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