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的志愿者们在红色实践之旅的征程中,再次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这一天,同学们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感受历史,用行动践行使命,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聆听老党员的故事,触摸历史的脉搏
清晨,大家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走访了三位老党员。这些老党员们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他们用质朴而真挚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着过去的峥嵘岁月。
老党员一:
1969 年入伍的老党员在北京当“流动兵”,石景山、门头沟到处转,口粮一天只有二两棒子面,饿得吃树皮、挖草根,喝水才咽得下去。如今独居,儿孙在外求学打工,他感慨:跟 2019 年志愿者第一次来访时比,国家科技、经济“翻着跟头”往前跑,日子真是天差地别。
老党员二:
1965 年参军、1966 年入党的工程兵,和第一位是战友。四年里开山凿洞,累到“倒头就睡”。他曾在阅兵中远远见过毛主席,“满面红光、个子高大”。子孙里三个大学生、两个儿子都是党员。他寄语年轻人:幸福生活是党给的,纪律不能忘,初心更不能丢。
老党员三:
1976 年入党,历任战士、村支书。六七十年代干完农活攒工分,再跑几十里山路去上课;改革开放初期带头开山平地,靠天吃饭的日子历历在目。他说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希望新党员常怀感恩、接续奋斗。
志愿者们认真聆听,眼神中满是敬意与感动。老党员们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那是他们对党忠诚的象征,也是激励同学们奋进的灯塔。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同学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决心。
走访贫困家庭,传递温暖与关怀
中午时分,志愿者们稍作休息后,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又马不停蹄地走访慰问了贫困家庭。
每到一户家庭,同学们都送上精心准备的牛奶和大米,这些虽是简单的物资,却承载着师生们满满的关爱与温暖。在与贫困家庭的交流中,同学们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与需求,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同时,同学们也向老党员们送上慰问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关怀。老党员们对师生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表示,看到年轻一代如此积极向上,自己也倍感欣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这种双向的关怀与交流,不仅让贫困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和责任的重大。
党课团课学习与服务总结,凝聚奋进力量
夜幕降临,师生们齐聚一堂,在艺术学院王青院长、团总支书记平晨阳、党总支专职组织员杨啸的组织下,开展了党课团课学习以及服务总结会议。
在党课团课学习中,三位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党的理论知识和团的光荣历史,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和团性意识。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实践之旅,是河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们在传承红色基因道路上的又一次坚实步伐。通过走访老党员、慰问贫困家庭以及党课团课学习,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在奉献中收获成长,在学习中凝聚力量。
相信这段难忘的经历,将成为同学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河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