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与天下文明——《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新书分享会
创始人
2025-07-12 12:32:39
0

【编者按】2025年6月,《地中海文明共同体——从公元前3000年到轴心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刊行,本书以“文明共同体”概念为核心,对早期地中海文明进行了全景式考察,希冀融通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体系学说。6月20日,本书作者、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白钢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一同做客杭州单向空间·乐堤港店,为读者带来一场新书分享会。以下为分享会实录。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仁,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在这夏至未至的前夜,非常有幸能与诸位同聚钱塘江畔,共会西子湖边,参与本次“命运共同体与天下文明——《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新书分享会”。

作为会议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和单向空间组织的这次十分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文化空间里,我们以一种特别的学术交流的形式与大家共同见证和庆祝白钢老师用了十年时间精心撰写的《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学术巨著的问世!

接下来,我要隆重介绍本次活动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本书的作者,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特聘研究员白钢老师。白老师现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是德国特里尔大学古希腊语文学、拉丁语文学与哲学硕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印度—日耳曼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近年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世界文明史、世界宗教史、世界体系学说、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早期希腊与希腊文化关系等领域,已出版相关领域的多部重要学术著作《古波斯语教程》等。

另一位重量级嘉宾则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张文江教授。张教授长期专注于中国古典学术与文化领域,成果斐然,尤精研于先秦学术源流,古代经典解释,特别关注《周易》与古典学问的联系。著有《钱锺书传》《管锥编读解》《古典学术讲要》等学术专著多部,整理《潘雨廷著作集》13册19种。

在将时间交给两位专家教授之前,还请允许我郑重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角——白钢老师皇皇五十余万字的巨著《地中海文明共同体——从公元前3000年到轴心时代》!从苏美尔城邦的智慧泥板到希腊悲剧的永恒之思;从古埃及的神秘信仰到希伯来文明的深刻哲思——地中海,这片孕育人类精神的原初实验室,如何塑造了东西方文明的共通基因?本书以宏大的学术视野,重现了青铜时代至轴心时代的地中海文明史诗,串联起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等文明体的碰撞与交融,揭示人类思想演进的隐秘脉络。本书也有对当下中国思想界某些讨论的回应,契合了当前时代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需求,对当代的文明共生与对话具有深刻启示。我们相信本书对各文明内核的洞见能对各国文明对话和国际交流提供方便。

现在就让我们把话筒移交给本书的作者白钢老师,请他与我们分享独出机杼的心得与体悟!

白钢:感谢主持人刚才的介绍。我得介绍一下主持人雪凝,雪凝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周末的夜晚,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写作这部著作的某些感受。刚才雪凝在介绍的时候已经提到过我的研究领域,跨越了文明史、宗教史、历史比较语言学、早期的印欧诗歌语言和闪米特诗歌语言以及与之相应的整体性的世界史领域。在之前的各种写作尝试中,总体来说,我都只触到这些领域当中的某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板块,比如之前我的另外一部作品——《古波斯语教程》,责编王旭今天也在场。我相信这部作品肯定很有价值,但是因为题材的聚焦,当然也就意味着它总体来说只适合于相对较小的群体,很难构成一个重要的群体性讨论的话题。比如说另外一部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美国世纪的终结与世界体系的未来》,那是完全以世界体系学的视角去勾勒的,尽管我把它上溯到公元13世纪以来世界体系的演化,但相比而言这依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偏近现代的主题。

能够把文明史、宗教史、世界体系说、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也就是把此前我所受的各种学术训练有效融合为一体的,确实是目前这部作品。所以就像丁耘兄在序言当中所说的一样,这部作品应该比我此前所写的其他任何作品都更重要。这部作品就是《地中海文明共同体》。

之所以要讲地中海文明共同体,事实上这既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理论构造,同时也是学术写作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是“世界文明共同体5000年”的一部分。我对世界文明共同体的构建和想象,如果以公元前5世纪拥有文字作为一个指标的话,而整个亚洲、欧洲、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能谈得上文明共同体的,事实上有三个组成部分,就是中华文明共同体、印度文明共同体和地中海文明共同体。中华文明共同体、印度文明共同体,不管它们的内涵有多么的丰富复杂,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对比较清晰的,也就是它们的主体文明。虽然当我们提到印度文明的时候,它跟今天作为这个地缘政治概念的印度不完全重合,作为重要的印度文明共同体的许多极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文明体在自我意识涌现之后,它对自己的命名就是印度,就像当中华文明开始辐射到周边之后,事实上产生了一个以它为核心的整体性的文明场域。

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共同体很不同的是,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没有一个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主体文明。当我们提到希腊文明的时候,显然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是地中海文明在轴心突破时代涌现出的最伟大的代表,但是我们肯定不能说地中海文明就一直是以希腊文明为主导的。这是地中海文明或者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极具有特色的一点。我在书里面有一个总结,也就是它存在着一个以800年到1000年为周期的地中海东岸和地中海西岸推举出的代表去争夺这个地区的文明主导权的长期的博弈过程。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地中海文明就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多样性以及伴随着文明多样性过程所产生的文明之间的深度关联。

这种关联绝不只是文明共同体学说,它的一个最根本的对手是认为“某种文明是孤立的,自我生长起来的”这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西方中心论者一定都同时是希腊文明独立发生说的支持者。因为他们为了要论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会去论证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希腊文明的优越性。由于希腊文明总是在一个周边文明当中生长出来的,它在这个意义上会尽力突出。

尽管周边的文明在物质的层面对希腊肯定有影响,但是希腊文明精神的最核心的元素是它完全独立地生长出来的。有关这个论述,一方面它是深刻的,因为它意识到在每一种文明,当它作为一种精神去加以把握的时候,它有着一些没法被其他文明所代替的内核。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又是狭隘的,它只能接受,归根结底来说,持有这样的孤立文明发生说的人或者学者,他们事实上只愿意承认一种伟大的文明,而不愿意承认这个伟大者就是在与其他的伟大者的交互、互动、参与自我革新乃至自我革命的过程当中才成为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因为它的主体文明是未定的,我们可以说它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大概可以描绘为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双中心。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是美索不达米亚成为了这种文明体的当之无愧的引领者。进入下一个1000年之后,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是,希伯来、伊朗、希腊这三个文明体相继在那里实现了轴心突破,迎来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和与之相应的文明论意义上的伟大突破。波斯和希腊不但贡献了伟大的精神意义上的文明,还留下了深刻的政治国家制度意义上的遗产。这个遗产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世界,我们只要想一下最近发生的事实就可以理解。

这场轴心突破的意义绝不只是停留在书斋里,事实上它有非常深刻的现实影响。《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是一部以古代文明作为核心对象,以这些文明之间的互动影响作为对象的作品。但是它涉及的绝不只是发生在久远过去的远古文明。远古文明给人的一个印象,好像离今天的时代特别遥远,或者说,对远古文明感兴趣的人,可能都是一些愿意发思古之幽情、带有博物家或者博物馆学态度的人,然而事实上不是的。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只要它是有生命力的,它一定能让自己延续下去。在《周易·系辞》里面有一个特别经典的论述,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就是它要有力量让自己能够存续下去,让自己能活下去。如果说这个文明特别好,它除了存活不下去之外,它样样都特别好啊,那么我们可能得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文明还不够好,它还没有好到能够让自己延续,让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当中实现,让自己的生命能够伴随着时光的迁流依然还能够保持它的活性。

《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对于实现了轴心突破的这几个文明体的讨论,事实上回到了一个大的框架中,我不但在构想上是这样,在写作当中也试图这样去做,就是当我论述到它们的最重要的文明论意义上的品质和特性的时候,我还是试图把它们和印度、中国放在一起,我试图去揭示出它们内在非常独特的地方。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个人,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热爱自己所熟知的那种伟大的文化或文明,并且愿意接受只有自己所熟知的、热爱的那个文明才是唯一伟大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样的人群都极为庞大,但是我想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一种文明远远地凌驾在上,它真的叫作“在乎其上”,从文明论的高度而言,远远地超越它能遭遇的其他所有文明。假设这个前提是成立的,那么它最多能说这种文明比其他文明要更高,它论证不出来自己是伟大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只能是去论证其他的文明相对自己有怎样的差距,它无法说明自己是伟大的,因为一个伟大者只有在与其他的伟大者互相参鉴的过程当中,才能成就其伟大。如果不愿意承认其他文明的伟大的话,那么那个被热爱的、被教导要不断去学习和尊奉的文明,可能确实有诸多值得敬佩的地方,但是它没有办法真正有效地称自己为伟大。

这个是我今天特别希望能够分享的一个观点,也特别希望大家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能够去伴随着共同思考的。当接受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够更顺理成章地接受,一个伟大的文明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受到了诸多其他文明的影响。并且,在它最殊异的特质形成的过程当中,它不是孤立地只生活在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当中,恰恰相反,它是在和周边的文明不断碰撞、接触、互动、砥砺、融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塑造出了自己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特质,真正历久弥新、具有穿越时光的力量的那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特质或者是叫作气质,恰恰不是孤立发生的。就像一个人,他孤立地在想,我怎么能做出一个特别具有创新性的作品的时候,他会很可悲地发现,不管他怎么殚精竭虑地去想,最后想出来的东西其实早已就在其他人的作品当中能找到痕迹。恰恰是他要大量地接触、阅读许多的其他作品之后,他才能够发现什么是真正有特色的,什么是真正与众不同的,什么是真正叫作殊异乃至卓异的品质。这个特定的文明论意义上的品质,在经过轴心时代之后的每一种文明体当中都是现实存在的。总体来说,我还是做了一些尝试,想在这部作品当中勾勒出这些相应的特质、形态,乃至与这个特质、形态相对应的命运或者说某种命运性的元素,当然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带有高度主观性的。我只能说,希望我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大的视域,为后来的人进行讨论提供一个框架。

我最后只提一点,就是这部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有许多的朋友,他其实对这本书里面提到的诸多文明,以及这诸多文明在今天这个世界的影响是深感兴趣的,但是他一直不太敢去大胆地谈论它,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缺乏一个整体性的视域或者说一个整体性的视角。对于诸多的细节,总体来说是处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状态当中的,以至于他都不太敢去追问某些其实更具有所谓的生命性的问题。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带有公共性的某种平台,就是对于过去的,乃至当下的、未来的各种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某些材料元素,以便大家能够共同去构想属于人类在这个时代应该要去构想的现实和未来。

主持人:非常感谢白老师的精彩发言,通过白老师的话,我相信大家虽然还没有开卷,但已经非常受益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掌声有请张文江教授为我们分享他的心得。

张文江:感谢白钢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新书,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单向空间组织这样一场分享会,感谢主持人的热情介绍和现场读者的积极参与。我想说一下对《地中海文明共同体》这本新书的初步认知,等会儿请白钢老师和大家指教。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必须经历工业、军事、金融以及科学与文化等各方面提升,最后的提升是文化提升。而文化提升的最后,是对文明认知的提升,包括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认知。对中国这样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手边大家看到的这本白钢老师的著作,是中国学者写作的、从中国角度认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文明体的著作。与白钢老师认识好长时间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白钢老师本人的突破,而且是中国学术的突破。我不敢说太满的话,我想说的是,这部书如果最终完成的话,在学术上非常有可能成为战略层面的著作,尽管目前出版的还只是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白钢老师的整体计划,全书是六卷,目前完成的还只是第一卷。

中国作为一个从古代文明演变而来的现代国家,最重大的历史转折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当时经历了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个大变局之后,经历了两个100年。第一个100年是完整的,也就是20世纪。第二个100年刚刚过了四分之一,也就是现在的2025年。这两个100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19、20世纪之交的变化,在文化上的标志是,西学大规模进入中国。当然,中西文化交流的上源,还可以追溯到明末的利马窦来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从整体上说,对于中学而言,这100年更重视史,而不重视经,但是史的背后其实还有经。对于西学而言,更重视近代学术,而不重视古代学术,但是近代学术的背后,其实还有古代学术。以上是前100年有可能存在的偏向。这些偏向的产生,又跟整个社会过于偏向西学有关。这些偏向的产生,就短期而言,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当时中国面临外国势力的入侵,不得不救亡图存,不破坏当时已无法通变的传统,不可能引进新的思想。然而,就长期而言,由此造成对自身传统的缺乏认知,也会阻碍国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产生于轴心时代的、在欧亚大陆上长期和希腊罗马遥相对应的文明而言。白钢老师这本书论述地中海文明,地中海文明正是轴心时代的文明,其演化通常称为西方文明。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经学和古典学重新兴起,正是在纠正这两方面的偏向。这样的纠偏,最初来自学界的持续努力,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这些都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我和白钢老师是参与者和见证者(白钢:最早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学生。张文江:对对对,我们认识大概在2008年,或者2009年)。所以,白钢老师这本书的写作完成,跟古典学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有关,当然也脱离不了他个人的努力,这本书应该是古典学方向上的杰出成果之一。

白钢老师这本书,从品质上来说,既是学者之书,同时也是思想之书。大家知道,白钢老师掌握多种古典语言(刚才还说起《古波斯语教程》),这是他写作这本书的必备条件。然而我想说的是,通晓多种古典语言的学者虽然稀缺,终究还是有一些,真有不少这样的天才。至于既熟悉多种古典语言,又能够处理文明问题,同时还不失其思想性的,目前估计只有白钢老师这本书了。白钢老师的这本书,书名为《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它的学术依托,对标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同时在文明史方面对标四大家——斯宾格勒、汤因比、雅斯贝尔斯、沃格林,既掌握他们的思想成果,深究其源流得失,同时又不失中国文化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这本书所采用的中国视角,天然为一些西方作者所不可能具备。在过去这些或许被认为是缺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非常可能恰恰是优点。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谈到自己的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白钢老师这本书,“成一家之言”,应该没有问题。“通古今之变”,包括通古今中西之变,正是这本书的目标。而“究天人之际”指的是什么?此问题深之又深,不能不令人思考再三。而对这个问题认识到什么程度,也会影响作者如何通古今之变。对于真正有志向的人来说,甚至“成一家之言”,应该也不一定有那么重要。顺便说一下,从今天看来,《史记》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历史著作,它同时也是继承《春秋》的著作,一本效法经的著作。它参与创建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至今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对白钢老师的期待,不仅仅是对西方诸大家有所补充,而是写出时代所要求的中国之书。对于沃勒斯坦和文明史四大家的补充和纠偏,这本书多少已经做到了。对于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书中有着深入的分析。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大部头的著作,在写作过程中,原来的计划会发生变化。这部书的计划是六卷,希腊罗马、印度、中国各二卷,整体规模比较大,要求短时间内完成,应该有难度。写作上的真正困难,也许现在还没有显现。不过我还是想提一个建议,多少启发一下思路,希望白钢老师没有因此而增加负担。我更希望作者能享受写作的过程,完成一卷不错,完成二卷更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稳以致远。

我觉得此书或许还可以增加两卷。其中有一卷,是对关键问题的认知。这既是为六卷书做准备,也是六卷书的延伸。有些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研究,在关键的点上没有突破,写作也可能会遇到障碍。汤因比把自己的书重编过好几次,沃格林前后多次改变写作计划,应该也是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没有安顿好,或者是不得不面对新的设想。处理一些什么问题呢?比如说,希腊、罗马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关联,是否有其同异?再比如说,希腊和罗马之间,在沿袭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有没有悄悄地转变?还有非轴心文明和轴心文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雅斯贝尔斯有一个断言,非轴心文明必须联系轴心文明,然后进入历史,否则不得不停留于史前,近乎自生自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有所突破,表达中国学者的洞见,也可能有世界性的意义。

另外一卷,是对未来的推演和设想。此书已经谈到了现在,我们现在身处2025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定,以AI为首的新技术突飞猛进,正所谓未来已来。人工智能的思想,起源于1950年前后的某篇论文,1956年开始用AI这个词,到今天已兴起滔天巨浪。时代变化之际,从文明的角度如何看人类的未来?不能不有所思考。当然,事先必须知道,所有的推演都是危险的,而且大概率被证伪,过去的大家,几乎都被证伪过。但是,如果提出的是有价值的思想,即使被证伪,依然有可能益人神智。

我有一个感慨,觉得非常奇怪。1972年前后,当时中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中,GDP仅占世界非常小的部分,可以说还非常贫穷。汤因比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参见《展望21世纪: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283—284页),他当时看到了什么?此外,他还提出,期待中国模式和希腊模式在未来的结合(参见《历史研究》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9页)。他应该是从文化角度说的,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白钢老师的这本书,我认为有可能的深化契机,在于导言中提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但是在实际写作中,主要着眼的是文明论。从文明论的角度,如何看世界体系?对这个角度有所设想,不能不牵涉到未来。关于现在和未来,我觉得白钢老师有深切的感受。他在导论的结语中(此书26页)说:

现代世界体系、普遍世界历史叙事,皆呈现出空前的跨区域特征。这一进程延续500年后,旧的体系已进入加速失效进而失序的过程中,而新的体系尚未形成,在这一过渡阶段,世界较之以往更加充满不确定因素,也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可能和选择。每个置身于此“大事因缘”者之所思、所言、所行、所愿,皆化成正在演化中的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这里的加速失效和失序(古云“礼崩乐坏”,今云“熵增”),正是我们作为当代人,身处其中的感受。沃格林指出,历史的进程,可被理解为一场实现真正秩序的斗争(《秩序与历史》卷一序言,霍伟岸、叶颖译,译林出版社,2010,19页)。而新的世界体系,或许正酝酿形成于这一过渡时期。世界比以往更加充满不确定因素,也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可能与选择,正是我们面临的大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家和个人,都不得不有很多难以如意的地方。但是如果站得高一点,也可能看到其中的若干来龙去脉。

这个历史或者说文明史,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的,每一个个人,不得不参与其中。我们亲身参与的一切活动,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

丁耘老师在此书序言里也提到了这段话,他说:

16世纪以来的世界体系正在失效,而新的世界体系尚未形成;全球尺度上的不确定性、过渡性和开放性,构成了当下思想的大事因缘。

这些话,正是对当今世界的精准描述。我们在任何时候,今天晚上或明天早上,打开新闻,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现象。两段话都提到了“大事因缘”(语出《法华经》)。这个大事因缘是什么?以我的理解,其中要义之一,就是中国文明必须参与世界文明的建设。而中国文明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作为人类轴心文明的继承者之一,在参与世界文明塑造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塑造,并同时解决自身所难以解决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有第二次轴心时代的设想。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好像还不能作为第二次轴心时代,我认为有可能是中国参与在内的第二次文艺复兴。这个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正在走向深入,而其中的途径已经揭示,我觉得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理解西方,或者是此书所说的地中海文明;第二,理解中国,或者是此书所说的中华文明;第三,面向未来。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教授的娓娓道来,听君一席话,如闻丝竹声。现在我们请白老师对张教授发言中的一些问题做出回应。在后续的一个环节,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们能够参与到我们这个公共的讨论当中来,把这个对话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打开。好,现在有请白老师发言。

白钢:特别感谢文江老师刚才的发言,这真正是充满了对后辈学者的期许和鼓励,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有几个问题,比如说,是不是在那个六卷之外再加两卷?我本来是想把这本书标成这个六卷本的第一卷的。后来之所以没有那么做,是因为我考虑到这样的多卷本的写作,往往会呈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似乎不太有例外。所以我把整个的写作计划,都在前面的导论部分当中摆了出来。也就是说,《地中海文明共同体》的第二卷,就是从希腊化时代到13世纪这一卷,我感觉我还是可以自己独立来写的。特别是对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书写,这个完全可能、可以有更多的、更年轻的学者一起加入到写作的计划当中去。一个人写作一部比较庞大的作品,好处是可以保持特定的精神的连续性,特别是作者对问题的敏感度和问题的连续性。那么不利的地方在于毕竟作者阅读的材料相对而言通常是有自己的标准和品味的,很难保证很多很重要的,但事实上又没有落入自己视野的材料,怎么去处理这一类材料。所以我始终觉得,这个可以是一个开放式写作,就是说既有独立撰写,也有共同写作,甚至我觉得比如说现在的大学就特别反对,说这个不能让学生用AI来写论文。然后,论文交上来之后,第一步就是AI查重,但是我觉得,包括让AI来参与进来,特别是对带有一些未定性质的议题的写作和讨论,其实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我们跟此前的作者可以不同的,就是所置身的某种所谓的特定的时代因缘。

但不管怎么说,张老师讲的两个补充卷的问题,我感觉倒是可能,未来肯定会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来体现的,特别是对未来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这个书里面是有的。丁耘兄其实在序里面就已经提到了。就觉得我对沃格林总是批评比较多,这一点跟另外的几位朋友态度上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但是其实我恰恰又是特别肯定沃格林的作品中,他对天人关系的重新激发和阐释所带来的文明论意义的。这是沃格林作品相对于其他的同类作者来说,最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非议的,但也是他这个作品当中最能引发思想冲击的地方。

特别感谢张老师刚才提到的这个究天人之际。这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异乎寻常高的追求。那么究天人之际的第一步,就是让各种文明体当中的天人问题和天人关系能够如其所示的展现出来,然后我们再结合历史的、当下的,以及作为期望的,让各种时间能够交融在一起,去构想这个时期的天人问题和天人关系。

尤其对于处在AI这样一个即将走向全面发达的人工智能的时代来说,这个是特别具有现实性的。因为这个天人问题,第一次它不再是以那么玄理化的,或者是叫作形而上的方式来呈现,也就是说,如果拿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标准来说,亚里士多德对神有一个定义,他说神就是能行动的努斯(nous),能行动的努斯。然后这个人工智能是不是达到神的高度,这个不知道,但人工智能确实就是能行动的。虽然你可以认为,现在来说,人工智能还是这个nous的比较低级的层面,但是它已经符合了这个定义,至少最基本的定义它已经符合了。因而它所带来的,它对于各种各样的宗教以及文明的冲击、影响,必然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持久。因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一定要去重塑新的天人关系。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要呼唤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思考前所未有的天人问题的这样的思想者。但是确实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几十年时间,我们很快由学术不规范走向了异乎寻常的学术规范。它当然会有它相应的制约和代价,就是它是以压制真正鲜活生动、非学术化的乃至非体系化的思想为前提或者为代价的。今天来的有许多本身就是学术界的,然后就是未来要走入学术界的,但估计也有至少同样多的不属于这个学术界的,我觉得这部作品事实上也是一个尝试,它一方面可以符合非常严格的学术标准,就是我里面的参考文献,核对参考文献的引征,肯定是按照比较严格的学术作品的要求去做的。但是它同时是有开放度的,它不是只对专业学者才有价值,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在学术圈之外的人,你可以把它作为是一种平台性的工具,它可以服务于各种各样的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的作品,一种带有开放性的作品。我也希望借着这个作品,能够让学术界和学术界之外的(他不属于学术界的但依然是有教养的人群)能够构成某种精神的勾连,让大家能够进行更好的互动。

张老师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多,但是考虑到时间关系,可能还是得开放一些问题给观众,对于张老师的有些问题,我们未来可以以文章乃至作品的方式来进行回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黄帝炎帝并而灭蚩尤,成为华夏起源,伴随着文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于礼仪、道德、规范的需求,让人们对...
原创 刘... 刘邦这个人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能够发现在当年决战的时候,他从一个非常弱小的存在直接变得能够和项羽进行...
原创 他... 红二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正式成立于1936年,由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合编而成。革命时期,红二...
原创 清... 疫情期间,在家憋得难受,就找了一下《铁齿铜牙纪晓岚》来看,每次看到和珅,我心中都有点小激动。很多人都...
原创 孙... 廖仲恺是国民党重量级元老。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孙中山,担任过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部次长,大元帅大本营的财...
原创 溥...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一生坎坷,在三岁的时候就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清朝末年的皇帝及其统治,伴随着辛...
清代九大名家的花鸟山水图册集赏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清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清代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历经三代帝王康熙、雍...
原创 他... 提起唐朝的李道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诬陷薛仁贵的王爷。当时看完薛仁贵的电视剧之后,把李道宗当成了一个...
原创 我... 在唐朝建国初期围绕着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相争的话题经久不衰,即使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却是无...
原创 秦... 秦始皇嬴政征战六国,最终统一天下,创立了空前绝后的大秦帝国。可惜好景不长,强盛的大秦帝国只经历了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