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手里的字画,哪件不是带着念想的?可能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卷轴,边角虽有些斑驳,却记着几代人的光阴;也可能是自己年轻时省吃俭用收的小品,纸墨间全是当年淘画时的热乎劲儿。真到了想让它换个地方歇脚的时候,谁不盼着找个懂它、惜它的下家?就怕遇着不懂行的,把好东西看轻了,或是被花言巧语哄了,既亏了本心,又寒了对字画的那份情。
咱丰宝斋做字画回收这些年,最懂藏家这份谨慎。有位阿姨带过一幅吴昌硕的篆书联,说是老伴儿生前的心爱之物,临出门前在抽屉里翻了三遍,用软布擦了又擦。到了店里,她没先让看画,反倒问了一堆问题:“你们收了画会好好存着吗?”“下家会不会就图个倒卖?”咱这儿的老师傅没急着看画,先给阿姨泡了杯茶,慢慢说:“您放心,经咱手的字画,都得记着出处,下家也得是真喜欢字画的主儿,绝不会让它流落到不爱惜的人手里。”最后阿姨打开锦盒时,眼里的那点犹豫,早就松快了。
这就是咱丰宝斋的实在处:收画不光是看价钱,更得给字画找个靠谱的去处,让藏家宽心。
您要是想给手里的字画寻个好下家,不用慌。打个电话,咱带着家伙事儿上门,不在您家多叨扰,就安安静静看画。师傅们都是干了大半辈子的,故宫的老研究员带出来的徒弟,拍卖行的老掌柜给把过关,真迹假迹一眼明了,绝不会拿“好像是”“说不定”这类话糊弄您。看完了,该值多少就说多少,参考的是这几年嘉德、苏富比的真实成交价,再结合字画的品相、有没有传承记录,一分一毫都给您算清楚,写在纸上给您带走。您觉得不合适,咱绝不硬劝,反而能跟您说说这画该怎么防潮、防虫,往后想再出手该留意啥。
有藏家总怕“被压价”,这点您尽管放一百个心。前阵子有位先生带了幅李可染的山水,说是自己早年在画院门口收的,一直没敢动。咱师傅鉴定完,按行情报了价,还把近五年类似作品的成交记录打印出来,哪年在哪拍的、卖了多少,一笔一笔指给他看。先生说要回家跟儿子商量,过了十多天又联系咱,说问了四家,就咱报的价最实在,连为啥这个价都讲得透亮。成交那天他说:“不是图多卖钱,是你们让我觉得,我这画没被糟践。”
咱知道,藏家卖画,卖的不光是一张纸、一锭墨,更是一份信任。所以规矩都摆在明面上:鉴定不收费,价钱不合适您随时走,钱走对公账户,当天准到账,绝不拖泥带水。有位老教授家里的字画想出手,就怕手续麻烦,咱上门时带齐了合同、收据,师傅一边帮着小心拆画框,一边听老教授讲当年怎么跟画家求这幅画的,鉴定完、签好字,半小时不到,钱就到了教授卡里。老教授笑着说:“原以为得跑好几趟,没想到你们比我还细心。”
其实做这行,靠的就是个“诚心”。您手里的字画有故事,您心里的顾虑咱也懂。要是您想给字画找个好下家,尽管找丰宝斋聊聊。咱不催您定主意,就陪您看看画,说说它的好,让您踏踏实实把它交到懂它的人手里——毕竟,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字画,值得被好好对待。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