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姜夔的书法理念对当代书法启示
常晓文
(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第三期学员)
姜夔(约1155—1221)作为南宋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理论主要集中在《续书谱》中。姜夔的《续书谱》是在孙过庭的《书谱》之上融入自己对于书法学习的深刻洞见,对于我们在学习书法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其中,姜夔的书论主要集中在“书体”、“八法”、“字法”、“用笔”、“技法”、“精神”等,其中,姜夔书法理念的最高处是“精神论”。“风神”论、追求本真和“守正创新”的辩证观对当代的书法有很多的借鉴意义。面临传统与创新、形式与内涵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姜夔的理念仍具重要启示意义。我们也在姜夔的书法理论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书道路和学书理念。
一、重“风神”:超越技法,追求艺术精神内核
在《续书谱·风神》中,姜夔将“人品”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强调了书法的技法是要以精神世界为依托,人品修养的高低也影响书法艺术的表现,书法是人格修养外化的表现。他说到:“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可见,他将人品作为第一要领。其中“人品”不仅仅是字的精神,也是人的书学涵养的表现。熊秉明先生提到:“书法是中国国学文化核心的核心”,宗白华先生提到:“鄙人素窃以为书法为中国特有之艺术,中国艺术心灵”。从古至今,书法家都注重人文学养超过技法,可见书法学习离不开精神文明,离不开经典文化的传承。在当代书法中,太多的表现书法外在的形式,过多追求视觉上的冲击美学和纯技术的炫技,反而缺失了对书法本身的艺术追求。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也是人文的表现,更是精神的载体。当代创作者应回到“书以载道”的传统中,避免陷入空洞、无感的形式游戏,转于注重作品的人文内涵与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二、倡“自然”:反对矫饰,尊重书写本真
姜夔在“真书”篇中,批判了真书平正的观点:“端楷如箅子”,在此体现了姜夔所认同的真书的特征是飘逸、神妙、潇洒纵横、尽字之真态,他推崇魏晋“潇洒纵横”的天然意趣,主张“点画振动”如生命律动。他推崇于钟王的真书,认为钟王楷书是真书的最高峰,是范本,已经达到了神妙的境界。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都是作为魏晋楷书的典范,自然、飘逸多姿。姜夔还认为唐代的大部分楷书平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慢慢变化的,虽然一些书法家在这期间脱颖而出,但是也不乏许多书家在这个大环境下不可避免的走向程式化。姜夔的这一观点就和现在的有些书法现象相似。现在一些部分的书法作品为追求展览体的“刻意设计”“工艺化制作”的倾向,故意造形、作态,让字的本身缺少典雅的美感和文气,逐渐缺失了书法的本真和自然,姜夔的“自然观”呼吁重拾书写的情感抒发的即时性与情感表达的真实性。笔随心动,而非沦为安排好的构图的机械填充,这对抵制过度装饰化具有警醒意义。
三、守“法度”:在传统根基中求新变
姜夔对王羲之的书法有较高的评价,强调学习古法,对王羲之的笔法做了重要的分析。但又说“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他既强调学习古法又反对僵化模仿,主张“时出新意”。在点画上,姜夔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在守法的基础上要有变化,不能随意照搬,将魏晋唐宋为一体,书法上持中庸态度,既有技法上的严谨,又有理念上的高古。在“泥古不化”和“反对传统”的两个不同的观点上,姜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找出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来:在深入传统法度后以获自由,在理解规则后突破固化。
当代书法不仅仅要对传统经典碑帖不断临习,不断吸收其中精华,以扎实的传统技法功底托举书法上的创新,避免沦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书法学习要有来处,知源才能守道,守道才可创新。
四、重“笔墨相发”:工具与心性的互动
姜夔对于书法实践上详述了笔墨纸砚的选择与配合,如“笔欲锋长劲圆”、“墨欲精光胶固”等,认为工具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书法艺术表达。在“风神”中,除了人品之外,姜夔还提到了“纸笔佳”,对应孙过庭《书谱》的“五乖五合”的理念,说明作书工具的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具不合适,书法作品就不能成。在工业化材料泛滥的时代,姜夔对物质媒介的重视提醒我们:工具是身体的延伸,更是心性的媒介。当代书家需重拾对材料敏感性的培养,通过“人器合一”实现更纯粹的书写体验,做到“心手双畅”。
五、尚“中和之美”:辩证统一的审美尺度
姜夔在讨论章法时强调“疏密停匀”,论用笔讲求“缓以效古,急以出奇”,始终在矛盾要素间寻求平衡,也在文章前面说过姜夔虽推崇魏晋楷书,对于唐楷的平正虽不喜,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唐楷的艺术价值。姜夔在他的书法理论中不断保持“中和”的思想,对于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达到了辩证统一的审美理念,不是独独否定某一家或某一事,因此对于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艺术追求上喜欢“极端化”,“独一”性,姜夔的“中和”的辩证统一的审美理念就成为了缓冲冲突的法宝,为我们提供了古人的思想智慧作为行为指引。书法的创新不应该是反对传统和颠覆和谐为主,可在辩证统一中拓展,在传统事物和新事物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
姜夔《续书谱》的书法理念在现在也有可践行的方向。第一,在书法教育上不仅仅是对书法技法的传授和学习,也更要注重于人格和学识的修养,在书法教学中融入人文经典阅读,培养“书如其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第二,在书法学习中,可以针对某一方向进行临摹和创新的推进,将目标不断缩小各个解决,先是对于经典法帖进行深读和研习,加以理解和方法,之后将个性化转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学会运用创作,成为自己的创作技法,由此过程,才能把传统的精髓演变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第三,要不断强迫自己去实践,自然书写。因为日常生活中对于毛笔的使用不是特别常见和普遍,不断通过日记、信札等日常的书写,熟悉笔、墨的运用,加之自己的想法,将情感融入书法中,让文字和线条浸染上情感,恢复笔墨的鲜活感,避免展览化的僵硬。第四,不断鼓励自己用经典文集加以书法创作,让“文墨合一”,提升书法作品的内涵,在书法形式上加以自己的巧思,避免沦为固化的抄字匠。
结语
姜夔的书法理念如潺潺流水,穿越八百年烟云来到今日,依然能涤荡当代书坛的浮躁和冰冷。他的书法理念不断指引我们回归艺术本质,“法度与新意”“工具与心性”“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思考,更为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裂谷间架起一座理性之桥,理性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学习道路。在文化自觉日益重要的今天,姜夔的书法不断启示后来学书者不断学习,让书法有温度,让文化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