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在学习绘画、舞蹈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
暮色降临,广东省文化馆综合楼各个课室的灯光亮了起来。一群刚刚下班的年轻人陆续进入,或跟着老师跳起“活力燃脂舞”,或临摹名画,或围读剧本,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身心愉悦。这是近年来广东省文化馆“晚课堂”的日常景象。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艺术晚课堂”惠民项目,并于6月27日起陆续开启线下课程报名。该项目首批课程以夏季班为起点,联动全省60多个文化场馆,设置201门精品课程,提供超1660课次、6000个学位,精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以多元的艺术培训课程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艺术晚课堂成上班族新宠
“艺术晚课堂”惠民项目推出前,广东各地已打造了众多“文艺夜校”品牌,包括广东省文化馆“晚课堂”、东莞“市民艺术夜校”、珠海“沐夏夜课”、佛山“艺启未来”等,成为市民群众生活的新风尚。
广东省文化馆“晚课堂”自2022年推出,已经成为上班一族夜间生活的新宠。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晚课堂”项目采用“错峰共享”模式,精准把握中青年群体工作日晚间及周末的空闲时段,有效化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中时间不匹配、受众年龄单一、资金紧张等难题,逐步构建起自我驱动的“中青年文艺夜校”良性发展生态。
据统计,三年来,“晚课堂”打造了集“兴趣+技能+减压+社交”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成功开设钩针编织、点心烘焙、暴汗瑜伽、古风爵士、剧本围读、“玩转”AI等数百门课程,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老少热”迈向“全龄共享”,让文化馆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终身美育学校。
在深圳,针对青年群体工作日时间紧张的问题,宝安区文化馆推出“青年夜校”,利用晚间时段开设书法、手机摄影、黄梅戏、舞蹈等课程。这些课程一经推出,名额很快就被抢光,“一席难求”。
在全省各地公共文化场馆开展各种夜间培训的基础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整合资源,推出“艺术晚课堂”惠民项目,满足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
在家门口学会了用“数字人”
“艺术晚课堂”能成为上班一族夜间生活的新宠,与其时空便利息息相关。
针对现代人“白天忙于工作奔波,夜晚渴望精神滋养”的普遍心声,广东“艺术晚课堂”精准锁定晚间黄金时段,高效利用公共文化场馆夜间资源,以省、市、县(区)三级文化馆为主阵地,高效利用各级文化馆教室、剧场、展览空间,同时延伸至社区、企业、城市广场等,将优质文艺课程真正送到群众身边。
在广州市黄埔区创意大厦的上班族,下班后步行几分钟就能走进文化馆学习油画、书法、中国舞;在湛江市霞山区的居民,饭后遛个弯就能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学习声乐或钢琴。“以前想学个乐器,要么时间冲突,要么培训机构又贵又远。现在下班后在家门口就能学,真是太方便了!”广州市民陈女士的感慨道出许多学员心声。
学员黄女士表示:“报名‘玩转AI’课程后,我系统学习了AI知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作为摄影自媒体人,我借助‘数字人’在自媒体平台开展教学,还利用AI技术优化拍摄作品,大大节省了录制时间和人力成本。”
课程内容精准满足多样需求
“艺术晚课堂”的核心吸引力,还在于其丰富优质的课程本身。翻开课程表,琳琅满目的课程犹如一个精心设计的“万花筒”。
内容多样,精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都市青年可在“暴汗瑜伽”“剧本围读”中释放工作压力;亲子家庭可通过“点心烘焙”“亲子绘本共读”共享温馨时光;银发群体可于“太极拳”“八段锦”中强健体魄;文艺爱好者更可深入“玉雕线描”“木版年画”“非遗汉服缝制”等体验课堂,触摸岭南传统脉搏。
特色鲜明,彰显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深圳市推出电吉他流行曲弹奏、数码绘画生成等课程;潮州市开展潮乐弦诗、单丛茶品鉴等课程;揭阳市设置龙狮套路、快板英歌等课程。
师资多元,教学阵容强大。“艺术晚课堂”由专业院团艺术家、高校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领衔授课,并严格遴选优秀社会艺术机构骨干教师参与,同时吸纳有特长的文化志愿者辅助教学,保障了艺术课程的专业品质。
数字赋能上课更高效便捷
“艺术晚课堂”的高效便捷,背后有着强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作支撑。
据介绍,该项目立足“文化广东”平台,设置“艺术晚课堂”服务专区,实现全省各地文化馆优质课程的线上全面展示和选课报名。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在“文化广东”App、小程序等端口完成智能检索、预约抢课、在线报名等操作。平台还能实时监测课程报名率、用户活跃度、区域覆盖率等关键指标,为优化课程设置、调配师资资源、用户个性化推荐提供技术支撑。深圳市文化馆通过小程序开展“艺术拼团”,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此外,“艺术晚课堂”除了夜间线下培训课程,还推出线上直播课程、本地自建慕课等教学形式,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文化服务。
链接
广东省文化馆素人写作训练营开营
6月22日,第三季“文心笔谈——我在文化馆学写作”素人写作训练营在广东省文化馆开营。
本季第一场活动由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鸿担纲,以《从<白鹿原>到<白门柳>:乡土根脉与文人风骨的共生》为题展开深度教学。50名文学爱好者现场聆听,在文学道路上追梦前行。
“文心笔谈——我在文化馆学写作”素人写作训练营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两季、共24期,吸引了上千名学员参加。
本季活动以“文学经典的时代新表达”为核心主题,精心设计8期名著精读写作课、1场“文学沙龙”及1场“文心讲坛”,时间跨度从6月持续至10月。课程甄选经典阅读作品为教学范本,特别邀请张鸿、申霞艳、朱志刚、郭冰茹、王威廉、曾铮等资深作家及高校学者担任主讲人。
本季“文心笔谈”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搭建线上写作小组并设课程助教,助力学员与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建立创作联结,共同探寻写作道路上的共鸣与成长。新增的“文学沙龙”“文心讲坛”特色活动,可使学员近距离与知名写作者交流。
开营仪式上,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郑岂凡在致辞中指出:“在AI写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饱含生命力的文学创作。”
随着“文心笔谈”品牌的持续深耕,广东省文化馆正逐步构建起“普及教育-创作实践-成果展示”的完整生态链,为素人写作爱好者打造真正“零门槛、全赋能”的文化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