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关于茶的记录是在周朝,当时并没有茶具的记载。而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王褒的《憧约》中,就有“烹茶尽具,醋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史料。此后历代文学作品及文献多提到茶具、茶器、茗器。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制作精湛,从最初的陶制到之后的釉陶、陶瓷、青瓷、彩瓷、紫砂、漆器、竹木、玻璃、金属,无论是茶具材质还是制作工艺,茶具都经历了由粗渐精的发展过程。
唐代茶具的特点
唐代的茶饮及茶文化已发展成熟,人们以饼茶水煮作饮。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一批唐朝茶碗,是我国迄今所能确定的最早茶碗。
茶业兴盛带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当时享有盛名的瓷器有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和邢州窑,其中产量和质量最好的当数越窑产品。越窑是我国著名的青瓷窑,其青瓷茶碗深受茶圣陆羽和众多诗人的喜爱,陆羽评其“类玉”“类冰”。
宋代茶具的特点
承唐人遗风,宋代茶饮更加普及,品饮和茶具的发展已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宋代的茶为茶饼,饮时须碾为粉末。饮茶的茶具盛行茶盏,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其形似小碗,敞口,细足厚壁,适用于斗茶技艺。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使得茶具种类增加,出产的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全国著名的窑口共有五处,即官窑、哥窑、定窑、汝窑和钧窑。
元代茶具的特点
元代时期,茶饼逐渐被散茶取代。此时绿茶的制作只经适当揉捻,不用捣碎碾磨,保存了茶的色、香、味。茶具也有了脱胎换骨之势,从宋人的崇金贵银、夸豪斗富的误区进入了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茶具艺术境界,对茶具去粗存精、删繁就简,为陶瓷茶具成为品饮场中的主导潮流开辟了历史性的通道。尤其是白瓷茶具不凡的艺术成就,直到今天,元朝的白瓷茶具依然还有着势不可挡的魅力。
明代茶具的特点
自明代中期开始,人们不再注重茶具与茶汤颜色的对比,转而追求茶具的造型、图案、纹饰等所体现的“雅趣”上来。明代制瓷业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使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的茶具成了珍贵之极的艺术品。
明朝人的饮茶习惯与前代不同,在饮茶过程中多了一项内容,就是洗茶。因此,茶洗工具也成了茶具的一个组成部分。茶盏在明代也出现了重大的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自此以后,一盏、一托、一盖的三合一茶盏,就成了人们饮茶不可缺少的茶具,这种茶具被称为盖碗。
清代茶具的特点
清代的饮茶习惯基本上仍然继承明代人的传统风格,淡雅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格调。
紫砂茶具以淡、雅为宗旨,以“宛然古人”为最高原则的紫砂茶具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三大风格——讲究壶内在朴素气质的传统文人审美风格、施以华美绘画或釉彩的市民情趣风格以及镶金包银专供贸易的外销风格。
一贯领先的瓷具也不甘寂寞,制作手法、施釉技术不断翻新,到清代已形成了陶瓷争艳、比肩前进的局面。
国际学术会议,征集研究论文!
重阳节|登高赏秋品佳茗,感恩敬老长安康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一起来看看不同时期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源于“悦读茶书会”
内容来源于《中国茶一本通》
(徐馨雅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期小编:点点
END
余悦教授
著名茶文化专家、
民俗研究专家,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
“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
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
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
欢迎关注!
六悦河
坚持茶学正道,传授茶艺真知。
"悦读茶书会"活动基地,
全国茶人和各界人士交流场所,
让爱茶人爱读书,让爱书人爱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