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巴基斯坦《国际新闻报》5月14日独家报道,在近期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10C战机携霹雳-15空空导弹,展现了惊人的战场表现。报道称,巴空军战机在交战当晚最远于约181.5公里外开火,成功狙杀印度“阵风”等战机。这意味着印度战机在接近190公里距离时已被锁定并击落,甚至可能在发现导弹来袭后试图逃离了额外10公里,依然无济于事。
巴媒进一步披露,巴空军装备的PL-15导弹射程范围在230-280公里之间,远超中国官方对外宣称的PL-15E出口型“大于等于145公里”的射程数据。这一“误差”引发外界广泛猜测:巴基斯坦获得的PL-15E可能并非外界推测的“阉割版”,而是接近甚至等同于中国自用的PL-15版本。官方145公里的射程描述看似保守,实则为“大于等于”留下了巨大操作空间——180公里也好,280公里也罢,技术上都“没毛病”。
此外,歼-10C战机在1.8万米高空以超1.5马赫速度发射PL-15E,能显著提升导弹的动能和射程。如果印度战斗机在霹雳-15的攻击过程中,几乎没有进行过战术机动,导弹又是用一种非常节省能力的方式飞行,当然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射程优势。道理很简单,空空导弹如果进行激烈机动,射程就会大幅度减少。很显然,结合巴空军周密的战术规划,印度战机的导弹射程不仅被远远甩开,甚至连发射空对空导弹反击的机会都没有。巴媒明确指出,印度战机的导弹射程根本无法威胁到巴基斯坦战机,凸显了双方武器系统性能的代差。
此次冲突中,PL-15E的超远射程表现只是中国出口武器系统“低调”实力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中国在航展和官方宣传中对出口型武器的性能描述往往留有余地。例如,反舰导弹如YJ-12E、火箭弹如WS-2D等,公开数据往往都是290公里的射程,这明显是为了满足军控需要而进行的数字美化,或者就是矮化。但是只要客户拿回去把配重一改,实际战场效果往往超出预期,这可就不是中国军工能管得了的了。巴基斯坦作为中国武器的长期用户,多次在实战中验证了这些装备的可靠性和超规格性能,所以他们对“该 懂的都懂”这句话的理解非常深。
相比之下,印度采购的“阵风”战机及其配套的“流星”导弹(公开射程约150公里)在此次交战中显得力不从心。面对PL-15E的超远距离打击,印度空军的反应时间和战术选择空间被极大压缩,最终导致惨重损失。这场空战不仅暴露了印度空军的装备短板,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中国出口武器的真实实力。
PL-15E在181公里外精准狙杀“阵风”的战绩,堪称中国出口武器的一次教科书式亮相。官方宣称的“145公里以上”射程,与实际230-280公里的表现之间的“误差”,与其说是技术模糊,不如说是战略低调。印度这次被“坑”得确实不轻,但说明一个深赢得的道理:中国武器的战场表现,从来不是航展宣传册能完全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