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由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联合打造、滨州市吕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在滨州大剧院首演,千余名观众观看了这场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源于对火热生活的细致观察。业内专家指出,《长调悠悠》艺术性表达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边疆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部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大家认为,该剧紧跟时代、反映时代,有新内容、新思想、新人物、新的艺术特点,将民族团结与脱贫攻坚、国家战略与人生信仰结合起来,实现了较高的融合度和完成度。
当吕剧婉转遇上马头琴苍茫
《长调悠悠》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创作素材,聚焦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以牛为媒”的协作实践。自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定点帮扶以来,两地开创“生态+文旅+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该剧通过援蒙干部马骏远、旗长巴图、扶贫队长老刘三位典型人物的奋斗轨迹,艺术化展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鲁蒙方案”的创新突破,以舞台艺术铭刻新时代山海情深的壮阔篇章。
大幕拉开,灯光点亮,长筒法号呜呜鸣响,陡然间一声马的嘶鸣,万马奔腾,展现出草原的壮美风光。《长调悠悠》一开场,便凭借舞台美术的巧妙设置,将观众迅速带入北国边疆的环境中。主人公援蒙干部马骏远登场,一句“我一定把牛县经验带进内蒙”,彰显了必胜的信念,也为后期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后来,主人公陆续遇到了兔舍拆迁、青贮饲料不成熟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怎么解决?“祭敖包”给了他莫大的激励,让他进一步坚定初心,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当吕剧的婉转遇上马头琴的苍茫,20位乌兰牧骑舞者以翩跹身姿架起文化交融的虹桥,让观众在艺术审美中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邃内涵。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戏曲创作专家刘敏评价,《长调悠悠》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汉族干部与蒙古族旗长从文化碰撞到心灵相通的戏剧张力,勾勒出蒙汉民族“双向奔赴”的动人图景。剧中既有“骏马追风”与“长调悠长”的文化互鉴,更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共鸣,生动演绎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时代命题。
艺术化展现脱贫攻坚“鲁蒙方案”
《长调悠悠》展现了滨州市在帮扶科右中旗时,两地人民因“牛”结成的深厚情谊,既是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现实缩影,也是互惠合作话共赢的生动写照。
山东整合省市县三级资源,开展全产业链帮扶,将科右中旗的自然禀赋优势与滨州的技术市场优势相结合,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既让滨州企业得到了发展,又让内蒙古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让当地政府增加了税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链的充分融合,形成了企业、市场、百姓多方共赢的局面,为开展产业扶贫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第一牛县”的滨州市阳信县,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协调下帮助科右中旗发展肉牛产业,优选4家肉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科右中旗,全力构建集饲草、养殖、改良、交易、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实现阳信县先进屠宰加工技术、广阔销售市场与科右中旗天然牧场资源有机融合。
“鲁蒙两地虽然相距千里,却因这部吕剧《长调悠悠》实现了文化相连,齐鲁文化的大气和孔孟之乡的底气、广袤草原的辽阔壮美和草原儿女的豪迈热情,都在这部剧里得到充分显现。”科右中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彩霞告诉记者,如今,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量到质不断提升,“牛文章”越做越大。2019年3月,科右中旗成功退出国家贫困旗序列,以崭新的面貌踏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如今的科右中旗,已成为全国肉牛全产业链典型旗、国家优势特色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创建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旗。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星伟指出,作为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力作,该剧历经5年精心打磨,创新性融合吕剧声腔与草原艺术元素,先后入选省级重点扶持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一剧目以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对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深情礼赞,也反映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长调悠悠》在滨州大剧院首演剧照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不断打造吕剧传承保护的新标杆
“为讲好鲁蒙两地合作的故事,本子前后大改动共计11次。”《长调悠悠》编剧王新生介绍,在创作过程中,自己重点找准三个人物与两个意象。三个人物性格鲜明:援蒙干部马骏远肩负重任,带着山东的情谊援助内蒙古,身上既有齐文化创新敢冲的精神,也有鲁文化沉稳有修养的内涵;旗长巴图特别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具有蒙古族汉子的豪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扶贫队长老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政治智慧。两个意象,则是长调和敖包。
据了解,《长调悠悠》分别于2020年、2024年两次进行集中采风。在执行导演吴肖华看来,这部作品能够顺利站上舞台,离不开能打硬仗的滨州市吕剧院创作演出团队。排练过程中,演职人员也是毫不懈怠,没有一个人请假。
5月17日,《长调悠悠》剧目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艺术语汇的融合与突破是该剧的重要特色,主创捕捉到长调、敖包等蒙古族文化元素,并将其贴切地融入吕剧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中,让山东文化与内蒙古元素实现了巧妙融合,尤其在吕剧音乐和蒙古族音乐的融合方面作出较为成功的尝试,值得充分肯定。
滨州是山东代表性剧种吕剧的发源地,在传承剧种发展、开展精品创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滨州市吕剧院始建于1951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吕剧”的保护传承单位,其前身为“鲁兴剧团”,被称为全省吕剧界的一面旗帜。尤其在民族融合题材创作方面,滨州市积累了丰富经验,大型吕剧《梨花雨》《杨广和》《兰桂飘香》代表山东参加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斩获“两金一银”。
过去几年,滨州市着力实施唱响吕剧“1+1+N”工程,建成开放吕剧起源馆;建设吕剧博物馆,打造实物展陈、剧场演艺、沉浸体验、拜师传习等多功能兼具的吕剧文化传承展示综合体,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建设“滨州吕剧基因数据库”,以数字化手段对滨州吕剧进行保存与传播;编撰《滨州吕剧发展史》,出版权威、专业的地方戏文献资料,不断打造吕剧传承保护的新标杆。